近日,鸿茅药酒处于风口浪尖,备受舆论围剿,其中有一大堆被“坐实”了的“罪证”。到底鸿茅药酒是否真的是毒酒?中医药难道就背上了这黑锅?小编认为,此事还得辨证来看。
事件回顾:
一篇文章引起的争端
近日,一篇《中国神酒“鸿毛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的文章(注:原文将“鸿茅药酒”写作了“鸿毛药酒”)让一位广州医生突然变成阶下囚的事,开始在网络上不胫而走。

该医生从心肌的变化、心脏传导系统的变化、心瓣膜的变化、血管老化、动脉粥样硬化五个方面对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变化进行说明。
同时提醒称“老年人,尤其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老年人尤其注意不能饮酒。鸿毛药酒广告的主要消费者基本是老年人”。事实上,鸿茅药酒“每天两口,健康长寿”、“包除百病”、“疾病全溜走”等不实宣传对缺乏医学知识的老年人确实危害很大。“药酒是药不是保健品,有具体适应症、禁忌症和严格的剂量要求,‘对症是良药,滥用如毒鸩’。如果厂家在广告中夸大疗效、淡化适用症、禁忌症和严格的剂量要求,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良药’变‘毒药’绝非危言耸听”。
那么,鸿茅药酒是否含毒?谭医生有没有乱说呢?
那鸿茅药酒究竟是什么?
实际上,鸿茅药酒不是酒,也不是保健品,而是一款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Z15020795的药品。其药品说明书上明确写着:功能主治为祛风除湿、补气通络、舒筋活血、健脾温肾。用于风寒湿痹,筋骨疼痛,脾胃虚寒,肾亏腰酸及妇女气虚血亏。
据介绍,鸿茅药酒属于中国传统中医理论中的中药大方。《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就收录了诸如由70味药材组方而成的珊瑚七十味丸等多个25味以上的大处方。
细数其罪状,配方中存在的半夏和附子,还应了中药理论里的“十八反”。根据《半夏配伍的现代研究概论》,半夏与附子同方毒性会增加,可能导致口周麻木、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全身乏力等不良反应,应谨慎将这两者同方使用。且配方中含有的何首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早在 2014 年 7 月就曾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示:口服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可能有引起肝损伤的风险。
基于复方的复杂性,更由于中药配伍中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的七情之用,药物配伍往往有减毒增效作用,小编认为不应从单味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来评价整个复方的安全有效,鸿茅药酒组方中制附子和制半夏在中成药制剂中具有普遍性。且有毒的药材在经过炮制、配伍及规定用量后不等同于药品有毒。

终上所述,小编认为,鸿茅药酒最大的问题在于并没有在产品说明中标注出这些风险因素,反而曾经在广告宣传中使用了“每天服用”、“长期服用”这样的字眼。夸张的宣传确实欺骗了消费者,导致了最终的人人喊打的局面。
从不良检测反应看鸿茅药酒
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从2004年至2017年底,可检索到鸿茅药酒不良反应报告137例,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晕、瘙痒、皮疹、呕吐、腹痛等”。
铭医堂专家表示,中医药更多讲的是辨证,头晕一般是肝阳上亢或者血虚所致,而瘙痒和皮疹一般是由体内湿热蕴藉引起。鸿茅药酒主治风寒湿痹,如果真是患有风寒湿痹,是不会出现肝阳上亢或者湿热症状的。而瘙痒、皮疹等症状,往往是过敏所致。
作为甲类非处方药,鸿茅药酒在其说明书中“禁忌”部分,其实已经强调了“阴虚阳亢者禁服”,“肝肾功能不全及酒精过敏者禁服”,在“注意事项”中强调“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特别提到了“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注意事项。铭医堂专家认为,没有提前辨证体质,轻信夸张广告,滥用药酒是导致不适人群病情恶化的主因。
专家解读:
针对此事,引发了大量网民“中医黑”的热议,重庆铭医堂专家、重庆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周滢表示,真正中医讲究的是辨证施治,因人而异开具处方。像鸿茅药酒类似的处方,很明显阴虚、燥热、湿热体质、肝肾功能不全是绝不能服用的,若此类人长期服用肯定就会造成明显的反效果。
周教授还表示,当然,针对鸿茅药酒含有豹骨类药材成分真实性要打个问号,国家现已明令禁止使用此药材,处方配伍的科学性也有待商榷,所以市民选择中医养生保健需谨慎,不能盲目选择市场上借助中医打造的保健品,不要轻信广告,要保持清醒理性,前往正规中医馆,健康合理的保健养生。
作为老百姓信得过、有口皆碑的中医院,铭医堂以医者仁爱之心,精微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呈中医本源,愿为您的健康“背锅”!
铭医堂以传承传播祖国中医药文化,弘扬中医药之精髓为己任,广纳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名老中医。铭医堂专家团队由全国名老中医马有度教授领衔,现有专家数十位,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位、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会长及副会长6位、医科大学、中医世家传承人8位、医科大学及中医药大学教授10位、中医院院长11位、三甲医院学科带头人13位、中医师带徒传承导师18位、政府认证名中医30余位,专家平均临床经验达30年以上,在各自专业领域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