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告诉你,如何给孩子“快乐教育”!

我们都听说过一句老话叫“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其实这句话最早的出处是《周易·系辞》里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翻译一下:这个世界上不同的地方孕育着不同的文明,不同文明之间认同的差异造就了兴衰。
很多人都说我们华夏文明下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我想这样说话的人一定没有认真读过老祖宗留下的遗训。

作为一个幸存至今没有间断的文明,她信奉的“无为”与“不争”到底是一种懦弱,还是符合真正的大道呢?《道德经》里已经给我们留下了“上到治世正国,下到齐家修身”的启示。
而我们要做的是在《道德经》里找到教育孩子的方式。
我们都希望看懂大道的规律过好自己的人生,可是“道”却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因为任何描述出来的“道”都是为“道”划上了边界,但大道是没有边界的。
我们想要找到“大道”的影子只有一条路径,那就是——“德”。

《说文解字》里说:德,升也。
我们传统文化里把这个在“升”的东西叫做炁(qi),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能量”,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正能量”……
这个“能量”具有五种属性,套在我们做人的道理上就是——仁(木)、义(金)、礼(火)、智(水)、信(土)。

这跟教育孩子有什么关系?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普普通通的父母们勤勤恳恳地工作,虽然忙累,但很踏实上进。孩子安安分分求学,不管成绩如何也还算是勤奋。这时候,家中的状态就是“仁”,父母孩子都安分上进属于生发的“木”属性。
可工作不会一帆风顺,总有遇到麻烦的时候。孩子自制能力差,也会厌学。父母不得已以威严进行管教,这时候各自自然上进的环境被破坏,家中充满管教的状态就是“义”(金)。
孩子表示不服,凭什么你们可以玩电脑、聊微信我就只能学习没有娱乐?这时候,父母已经没有了耐心,只能以大人特有的权威制定出各种各样的规矩,家里条条框框规定的纸条贴满冰箱衣柜的时候,家里的状态就是礼(火)了,压也压不住。
可是我们总是低估了孩子趋利避害的本能,TA会想尽方法斗智斗勇,按下葫芦起了瓢的状态就是智(水)了。

最后,父母们失去了在孩子心中的信任(土),就只能感叹教子不易,诉苦这孩子不是个养爷的货了。
说了这么多废话,其实重点只是为了突出这个“德”字——“能量”的自然生长。
对,就是父母跟孩子的“能量”和在一起升。
至于这个“能量”要怎么和,和在哪,我们只能从孩子身上找一下TA的长处与天赋了。
如果你还是不懂得要如何教孩子为自己画一幅人生的画卷,没有关系,《道德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