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石兄
"石兄"是原《石头记》中的宝玉,他到底是谁呢?
<1> 我先从贾政说起,贾政身边许多人的名字都有寓意,请看:门下清客相公詹光[谐沾光],单聘仁[善骗人],管库房的总领吴新登[无星戥],仓上头目戴良[大量],曹雪芹就是用这些人的名字提示我们也要用名字的谐音来看贾政.我是这样来推断的:
贾赦,贾政,王夫人[红楼梦在介绍贾赦贾政时,根本不提到邢夫人,偏偏在介绍王夫人时有朱批,"记清"二字],贾链本是贾赦之长子,但书中却称为链二爷,是作者的笔误吗?我认为是特意安排的,是提醒读者要把二位老爷的名字连起来,读成贾摄政,即真摄政.我特意查了字典,摄,赦读音一点不差,是相邻的两个字,都是读第四声.再把王夫人的姓加上不就读成"摄政王"吗?[如果把"摄政王"三字隐在一个人的名字里岂不是太明显了,故而曹雪芹安排了这个机关.]这样我就推出个"摄政王"来.则"石兄"就是儿皇帝了.难怪宝玉见了贾政就象老鼠见了猫一样,而贾政打起宝玉来必往死里打.这还不够,作者又给贾政安排了一个官名"原外郎".暗指贾政不是宝玉的父亲,原本是外人.笔者曾有小诗二首戏云:
父亲原外一条狼,断喝一声宝玉慌,
勒死娇儿非父子,离家向佛破天荒.
书中却道二爷琏,连接二爷始露颜,
赦政原是真摄政,还加王字夫人前.
<2> 再看"石兄"是"无才可去补苍天"的人.他能补天,隐喻他是"天子".而他"衔玉而生",非一般人也,这是奇,谐成"旗",可认为他是"旗人",在古代历史小说中,描写"天子"出生时,总与一般人不同,[有怀胎三年的,有梦光入怀的等等],这也说明他是皇帝.玉是吉祥如意之物,象征幸福临门,故"石兄"应是福临.书中借湘云喊"二哥哥"之名特意把"二"字读成:"爱"字,说明宝玉是"爱新觉罗氏"人.对此笔者也有二首小诗戏云:
"无才可去补苍天",不是君王不敢言,
玉福临门常闪失,一僧一道化情缘.
生来衔玉是奇人,富贵奇旗福临门,
礼制森严恩爱断,真言隐去假言生.
<3> "林黛玉"可谐音为"临戴玉"指福临配戴着玉.木石前盟是神话,金玉良缘才是真,既然黛玉是虚构的,就给他取个很特别的名字,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此亦是一证.
<4>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86页写道人对甄士隐说:"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三劫[朱眉:佛以世为劫,几三十年为一世,三劫者想以九十年春光寓言也]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
试想甄士隐怎能活到九十岁?石兄此时下界变成宝玉[因为英莲后来也到贾府中去了],宝玉能活九十岁?分明是指《石头记》到《红楼梦》成书约九十年,从曹雪芹上推九十年即到顺治时代.此又是"石兄"为福临[即顺治]一证也.
<5> 福临有出家的念头,被众大臣劝阻,结果找了替身.而宝玉也在二十几岁时出家了.福临在二十岁以下时,朝政一直被孝庄和多尔衮把持,那他几乎可以混在女儿堆里,充分地体会女儿们的情感,福临是位重感情的皇帝这不必要我说了吧!这里既找到了福临写书的环境,又找到了福临和宝玉的相似点.
<6>贾王薛史,一般认为谐"家亡血史"我不这样看,民间传说顺治皇帝做了和尚,是不是曹雪芹就利用[村言]这个传说来谐"假死王血"或谐"假王血史"呢?用春秋的法子看,"王"就是皇帝.
<7> 我们再从那块玉身上找找答案,在书中这块玉是一很重要的物件.这玉的正面有"通灵宝玉"四字是名字,下刻:"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字,反面有:"一除邪崇,二疗冤疾,三知祸福"共十二字.正面八字即隐"命根子","命根子"是人的灵魂.故正面隐一个"灵"字是通"临".反面十二字是隐一个"福"字. 避邪避崇避冤避疾避祸是为"福".从反而往正面读不就是读成"福临"么?
<8> 无独有偶,宝钗的璎珞上也有八字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芳龄永继"是说宝钗永远年青吗?我看不是,芳者指书中所说的群芳也,这里即指宝钗,龄就是谐为"临"[暗指宝玉就是福临],则"芳龄永继"可解释为:宝钗和宝玉连在一起,暗指与宝玉成亲的是宝钗.
<9>书中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前面有一段莫名其妙的文字:
[贾雨村]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有一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朱旁:谁为"智"者?又谁能"通"?一叹!]三字,门旁又有一副破旧的对联,曰: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朱夹:先为宁,荣诸人当头一喝,却是为余一喝]
雨村看了,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其意则深.[朱旁:一部书之总批.] 也曾见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也未可知.[朱旁:随笔带出禅机,又为后文多少语录不落空.]何不进去试试?"想着,走入看时,只有一个聋肿老僧,在那里煮粥.[朱旁:是雨村火气.]雨村见了,便不在意[朱旁:火气.] 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即聋且昏,[朱旁:是"翻过"来的] 齿落舌钝,[朱旁:是"翻过"来的]所答非所问.雨村不耐烦,便仍出来.
此后雨村便遇着冷子兴.贾府,宝玉便出场了.对于此回书来说,这一段真是可有可无的,作者为何特意安排这一段?似乎有玄机,我一直参不透,"火气"是什么意思?我不知,朱批的两次"翻过"我也翻了,"即聋且昏"翻成即聪且明,"齿落舌钝"翻成齿生舌利.也不成意思.突然联系前面"谁为智者?又谁能通?"句,把"智通寺"一翻,读作"寺通智",再一谐音为"是通治" ,而通者顺也,莫非"是顺治".难道又是巧合?
综上所述我的结论是:原《石头记》中的宝玉就是福临.
三,结束语
至此我的索隐可以告一段落,无论别人怎么看,我自己认为事情就是这样的.福临在位十八年,其实是有名无实,前期大权被多尔衮把持,多尔衮死后一直是孝庄做主,从孝庄把康熙扶持登基并使大清走向强盛来看,她的执政能力很强.顺治的有作为其实都是孝庄的作为,费后只不过是顺治耍小孩子气,孝庄不与计较罢了.如果福临是那样有作为的皇帝,他不会闹着要出家的,死前也不会留下什么"罪己诏"的[有人说是孝庄伪造的].相反福临对爱情很重,费后就说明了这一点,他又有接触女儿们的环境,充分地去体验女儿们的情感,他写《石头记》是有基础的,
不管他作《石头记》的本意如何,他都不能公开地说他写了《石头记》,自己作了这么好的文章,要想流传于世,必须将真事隐去,让后人去参悟吧!.皇帝写小说也是古今以来天大的荒唐事吧!也真是有奇缘.这《石头记》落到了一个与福临相似的痴人曹雪芹手中,于是就产生了《红楼梦》这部奇书.
据说乾隆皇帝看了《红楼梦》后,对和中堂说:"这是写明珠家事.",可能乾隆看出了其中隐是皇家的事,故意这么说,如果隐的是曹雪芹家的事,他何必混淆视听!
高氏的续书对于宝黛爱情的描写是对的,其实高氏也可能知道红楼梦是写皇家之事的,所以他写了"兰桂齐芳",这是象征后来的康乾盛世的.
我的索隐,是从书中索来,这里我开个头,仅是一家之言,至于荒唐透顶,贻笑大方,我也顾不得许多了.若能得到三五朋友的支持,那会使我感到快乐无比的,相信他肯定会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