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闰是从中国古代就已经开始的为调节阴历与太阳运行周期差距而采取的在某些年中增加阴历月数的方法。
阴历每月为29.53天,而地球绕太阳一周(太阳年)为365.2422天,如果阴历12个月为一年,则每年就比太阳年少11天,3年少33天,太阳年也就比阴历年多出一个多月。这样的话,30年就会多出11个月,33年就多出了一年。农历置闰,实际也就是为了弥补这一个差距,根据阴历和阳历的岁差,在适当的年份里增加一个月(即人为规定这一年有13个月),这种方法就叫“置闰”。
只是这一“概念”,其实并不是古人以前的概念。实际上,这只是我们现代人的一种概念。
为啥要这么说呢?咱有根有据!
由于太阳运行周期并不是月相变化周期的整倍数,置闰是历法中非常复杂、繁难的学问。我国从公元前2600多年前黄帝时代开始记年,前2350年前(尧帝)开始以置闰调整阴阳历,逐渐的,就有了精密的置闰之法。但是,确实具体的有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大致是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始于南朝宋大明六年(462),大科学家祖冲之制定的《大明历》,采用20组19年7闰插入1组11年4闰,计391年144闰;
第二个阶段:自打从唐代开始实施李淳风的《德麟历》以来,便改为“在缺中气之月置闰”;
第三个阶段:大清顺治二年(1645年),由顺治亲笔题名《西洋新法历书》正式颁行!也就是所谓的“历理置闰法”;
第四个阶段: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开始的新历法!
这样,具体来讲,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自南朝始,至1912年实行新历法以前,是有过三套不同的历法标准!具体这三套不同历法的“置闰方法”科不科学,孰优孰劣,这咱不作任何的评价。雪月溪今天在这里对天对地对众人,只问众人一句话:这三套历法与现行历法,它们具体的执行情况如何,它们执行的基本标准一致不一致,相同不相同,具体的有没有差别?
祖冲之制定的《大明历》,“采用20组19年7闰插入1组11年4闰,计391年144闰”;
李淳风的《德麟历》以“缺中气之月置闰”;
清代开始实行“历理置闰法”;
具体它们当时所谓的“阳历”跟如今人们所执行的“公历”是不是同一回事,是不是毫无差别,是不是一模一样?
其实根本不同!中国人以前的传统基本概念:一年是365天!
引进的西历概念:一年是365天,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闰!百年24闰,四百年97闰!
中西历法有没有差别,每个人自己看!睁大了牛眼看!到底有没有差别!
正因为是这样,当然从具体来说,雪月溪也没有多么准确的依据,只是大概其说:
第一个阶段:祖冲之标准;
第二个阶段:李淳风标准;
第三个阶段:顺治标准;
第四个阶段:孙文标准;
各位同仁,各位同好,各位朋友,各位先生大人老爷太太公子小姐们,女士们,先生们:
请都睁大了你们的美目也好,雅目也罢,猪眼狗眼牛眼羊眼马眼驴眼麻雀眼野鸡野鸭眼也罢,仔细看好了,然后再请你对着这清光明月蓝蓝的天,用你那高贵的卑贱的干净的肮脏的手拍着自己的良心说,它们到底有没有差别!
《红楼梦》最终给出众人的答案就只两个字:共和!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