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算什么品味? 天涯闻人清坪过客群里发言总来不及收藏,他对异性欣赏、品味评价一直强调有思想才是极品。我不敢自诩才华,有独立思维能力,独树一帜思想倒可以不必谦虚。当然特立独行有些落实在行动上必遭世俗鄙薄,尤其同性摒弃。 比如品味,群里我晒三餐美食,夸赞手艺之余常被笑话器皿既不统一也不精致高级,身边不乏官吏商贾,被动认识了一些大牌衣物,就是提不起欲望。甚至没看出美和价值,只是鄙夷其价格的浮夸,如果实在看上了某个奢侈品款式颜色就去二手店淘,喜欢的服饰等换季打折去抢,对性价比的注重远远超过物质欲望和虚荣心的满足。 我是属于爱存钱远远超过花钱的一类,大概出于叛逆期价值观形成那段消费被扼制的原因吧。喜欢书法,加上其他艺术方面的爱好,过多占用了学正课的时间,所以跟父亲讨不来买一本字帖的钱。烙下的印记就是觉得自己穷,存钱才有安全感。 生性又特别爱打扮,每天照镜子,逛街瞅橱窗,现在又多了自拍,时间花太多经常误了正事。好在有娇小的骨架,傲人的胸围,装嫩扮萌适合鲜艳颜色、性感款式,无需大牌奢侈显贵就足够收获回头率和异性点赞。 欧美对奢侈品青睐多是老年一族,是有了经济实力以后的顺势而为。亚洲人不知道是因为人口密度高,比较轻易近距离接触,更容易关注别人,造成展示癖呢,还是没有欧美人漂亮自信,用价格来掩饰猥琐自卑呢?攀比的品味耽于外在包装,是无脑腹空的实证。 尤其年轻女人为了满足物质虚荣不惜出卖色相肉体,而滋长鼓励男人们为交换美色去不择手段捞钱,贪污受贿、出卖良心、兜售灵魂、逃税犯罪…… 中国大陆层出不穷的二奶到大贪官的三百奶,日本高中生比较普遍的援助交际。原罪是人的贪欲,奢侈品的名目繁多以及对物质品味的至高追求,无疑是明面上的催化剂。是造成腐朽和犯罪的源头、罪魁。 我被奢侈品爱好者质疑:那奢侈品应该卖给谁? 答曰:虚荣的傻逼和摆阔的富人。惨的是被氛围带动不理性衡量消费能力的跟风者。 以前有存了几个月工资,省吃俭用,不吃不喝,攒够了买一条裙子钱,最怕到时候裙子已经脱货,或者不再时尚者。如今可以透支刷卡,新的悲剧就是月光族、剁手党比比皆是。 我们应该对待物质有原则还是在精神上更该讲原则:比如不吃剩的,不穿旧的,不用差的;还是不得不该得的,不求嗟来之食,不掠夺剥削,不要不义之财,不为钱财冒险犯罪? 经常听到抱怨人心不古,古人因为没有如此商品丰富的物质世界,拘泥了物欲和物质的追求,眼不见为净。面对纷繁陆离、琳琅满目的东东,谁都很难拥有所有想要拥有的。那就唯有精神上抑制欲望,甚至无欲才有幸福快乐可言。 那如何抑制?认识到人的本性,不过就是食色二性。武则天从李世明、李治到豢养男宠面首,她拿出脂粉钱救灾,治官惠民,成就了史上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唐朝最盛时代。这与她生命中的男人不断不无关联,性欲满足才不至变态不无关系。 而慈禧太后青年守寡,只与太监打情骂俏,性欲被抑,物欲虚荣膨胀,才生出动用军费建园祝寿的勾当。毁了大清天下,更陷国人于多年战乱贫穷而不拔,祸国殃民贻害百年至今。 还有一个方向可以对物欲视而不见,提高精神品味。人活着的目的是减轻肉体的痛苦和灵魂的烦恼,欲望实现前痛苦,欲望实现后的无聊,唯有艺术气质能缓解和消除。 真正的品味应该是有艺术爱好或艺术鉴赏能力,实在没有艺术天分、细胞,可以旅行,交友,结识同道中人,实在没人陪着出去走还可以网恋。完全不懂、不会恋爱的人有,但是极少,应该归于残疾一类。那也可以打游戏不是? 物质的一时满足感,如何比得精神的欣喜隽永,以价格公示貌似的成功,又何如游弋浸淫在艺术故乡里流连沉醉。 人类最幸福的时刻表:给婴儿洗澡的母亲,科学家试验成功,画家完成画作,作家笔耕收尾。 说到底真正的快乐是发挥了创造力,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作为群居动物的我们提高品味局限于对物品质量鉴赏,对商品价格高昂的追逐攀比上,绝对算不上高大上。而对自然心存敬畏,对人文有所见地,对生命胸怀悲悯才不失是有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