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种智障在网上真是大把的存在,总结下来基本是两条SB言论:
1,中国人从来不会创新,自然搞不了高科技。
2,你看中国现在在某某方面很差,什么什么材料设备要依赖国外,所以肯定发展不起来。
关于第一条创新这个,过去几千年的历史没什么参考价值,咱就谈现在。
关于创新、科研等等,很多没做过技术、没搞过研发的人都有神秘化科研和创新的倾向,都觉得新技术新产品是什么天才什么聪明绝顶的人灵机一动才能搞出来的,这也跟中国教育有关,从小就被什么牛顿被苹果砸了就搞出万有引力,爱迪生的什么99份汗水和1份灵感的名言之类的东西灌输,然后大部分人就觉得科研很神秘,创新和技术进步要靠天才,要靠天才们的灵感,土包子搞不了科研。
这在现在纯粹就是个误解,现在的技术研究早已经不是爱迪生式的灵机一动就能搞定的了,现在的科研靠的是一整套的科学系统的方法,没有什么神秘的,也不需要多少天才的灵机一动,只要接受过高等教育,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人都有能力在这套成熟的体系里搞研究搞创新。
举个例子,科研中最常见的项目是性能改进,比如某个材料的某个性能要优化,某个化学品的纯度要提高等等,实际上性能改进的是有一整套成熟的方法和工具存在的,比如什么PDCA循环、比如什么5W1H,什么8D,什么6西格玛,什么TRIZ等等,各个工具应用方向各有偏倚,但本质都很接近,把技术研究性能改进创新该怎么做容纳到了一个成熟的体系里面了,按照系统的方法,怎么去一步步分解原因,怎么去设计实验验证,怎么去处理分析数据给出结果,一轮轮的循环就好了。
从我的经验看,只要人力资源没有问题,按这套流程走,大部分技术改进项目都能稳步前进,根本不需要什么天才什么灵机一动,中国人创新能力不行这种鬼话也就非蠢既坏的人才会信。
那么以前为什么我们不行?这不是废话吗?以前我们才投入了多少资源?刚吃饱肚子才几年就打算跟别人发展上百年的比,这不是扯淡吗?
要和国外比较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拉到同一起跑线上才有意义,你先跑几十年,我刚起步,这能比出什么来。
我们在同一起跑线上有没有和国外比过呢?当然比过,举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索尼是最早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的公司,90年代和00年代国外龙头,但到了201*年左右的时候国内就追赶上来了。当时我负责过Iphone6-8时代的电池研发项目,直接竞争对手就是三星、索尼、LG这些日韩企业,明显感觉的到日韩电池厂的技术研究能力和性能提升速度不行,不少同事也跳槽过去这些企业,结论也是一样,技术人员水平和工作效率就是不行,他们能在二十年前领先纯粹是提前多走了几步而已,并不是什么他们比我们更有创新精神。
关于这个“2,你看中国现在在某某方面很差,什么什么材料设备要依赖国外,所以肯定发展不起来。”真的就更不值一提了,刻舟求剑的蠢货不管古代还是现代,从来都少不了,我上面已经说过了,再贴一遍。
“大多数不看好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人基本上都没有学会什么叫以动态的眼光看问题,刻舟求剑这个成语出现千百年了,但到了现在,还是大把的人只会以静态的眼光看问题。
中国半导体现在在先进制程上与国外相差较大,但这只是一个点,学过数学学过微积分的都该知道,只有一个点,是看不出变化趋势的,比如如果某个产品国产化率是10%,那是好还是坏?这个判断不了,如果是从0稳定增长到10%,那就是发展进步了缩短差距了,要是一直稳定在10%甚至降低了,那就是停滞退步了。
所以要分析中国半导体有没有发展有没有进步,需要的是把时间轴拉出来,把半导体产业链中每一个环节都拆分到最底层的材料、化工和机械技术上面来,然后看这些最底层的技术是停滞了还是发展了,才能去判断半导体行业是发展还是停滞,是缩短了差距还是扩大了差距。
时间轴拉出来,这是个横坐标,能放在纵坐标里判断是否进步的指标中,最有价值的不是营销额也不是增长率更不是利润,而是国产化半导体相关的材料、化工和机械设备的市场份额,市场份额这东西,每1个百分点都是要从竞争对手手里抢来的,你多拿一个百分点,对面就要少拿一个百分点,是反映竞争力和技术差距最有效的指标。
不需要去做详细的产业分析,仅从公开信息查阅,就能很清晰的了解到中国半导体行业中所有环节的材料、化工品、设备的市场份额都是在稳步提升的,比如12寸大硅晶片,比如最高级别G5级的超高纯HF,比如特气,比如抛光材料,比如光刻胶,比如全流程设备,所有环节的国产化材料、化工品、机械设备都在提高。
这个有人否认吗?即便再不看好中国半导体产业的人,也只能说这些国产材料和设备整体技术水平还比较低,市场份额与国际巨头相比还比较小而已。但这个又回到最开始“刻舟求剑”的故事上来了,技术水平低和市场份额小只是个静态的点,有没有在发展要看长期的变化趋势,如果只是觉得现在水平低份额小就悲观的人,和“刻舟求剑”里的主人公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