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1.29 边疆第一天
“正月里来呀是呀么是新春,赶着牛羊呀出呀么出了村,猪啊羊啊送到哪里去,送给那亲人解呀么解放军……”早上六时许,室外高音喇叭里的优美歌声将我们从梦中唤醒。
过去也曾多次听过这首歌,但没有什么特别感觉。可今天听来却是分外亲切。不用说,这是驻地农场特地为欢迎部队到来而反复播放的,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当地群众对子弟兵的关心和依赖之情。
农场广播站在我们宿舍东隔壁,是一座两间的小平房,设备很简陋,一台电唱机和一台小功率收扩音机,两只话筒,室外装有两只高音喇叭。广播员是一名二十岁左右的女青年,每天早中晚按时播音三次,大都播放唱片和转播广播电台节目。有时也播送农场一些通知或广播稿,用的是当地方言,我们虽也侧耳细听,但却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今天由副连长布置工作任务:全天保养整理车辆。
要求通过检查、保养和调整,使每辆车都处于最佳技术状态,以适应战时紧急运输任务之需。具体要达到以下四项标准:
1、“一踩能启动(脚踩下电启动开关后汽车即能发动,说明电启动装置和发动机工作状态正常);
2、一人能推动(汽车停放于平坦场地,置空档,松开手刹,凭一人之力气可以将汽车向前推动,说明汽车相关机件的配合间隙调整适当);
3、一点能走动(脚尖轻踩油门汽车即可行驶,说明发动机动力性能良好,怠速调整合适);
4、一脚能制动(脚踩刹车踏板后,汽车就有应有的刹车效果,说明刹车效果好,可确保安全)。
1979.1.31 第一个驻点
这是一个华侨农场,一部分老华侨在穿着打扮和语言上与我境内边民相似。尚能说些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与我们交流。而另一部分中×关系恶化后被驱赶回国的新华侨,在服装上似乎更象×国人,很多年轻男子长发披肩,上身着花色衬衫,下身着长及拖地的喇叭裤,似乎中等身材居多,且峰腰细臀者不少。那些十二、三岁的小孩,简直分不清男女。
上午,一支迎亲队伍徒步通过营房门前,前面七、八人敲锣打鼓,吹奏乐器。中间一对新人及伴郎伴娘。后面一行人有拎着包的,扛着箱子的,肩上背着物品的,还有双手捧着什么东西的,估计应该是嫁妆。
却说那新郎一身深色西服,新娘身着白色婚纱,拖地的婚纱不时被踩到脚下。于是,一边走,一边用手提着婚纱一角。
这新娘似乎对我们这些国内的年轻军人也有些好奇,一边走着,一边东张西望地对我们偷看着。看那架势,新娘子年龄很小,不超过二十岁。两人本来是手挽着手共同行走的,猛然间意识到我们这么多人也都在远远观看,新郎便有些害羞和不自然而放开了手。
农场场部,约十几幢平房散落在两百米范围内。
我们两个排同住在最北边的一幢平房。房子很简陋,普通砖泥结构。屋面上的瓦直接盖在屋梁上的木瓦条上,没有按常规使用油毡和隔板。这样一来,有风吹过,屋顶瓦片缝隙中的尘土就往下掉,弄得床上、桌子上到处都是到灰尘,部队的内务卫生要求很严,所以每天打扫至少五六遍以上。
宿舍对面的山坡上有一块较为平坦的田地,上面长满碧绿、整齐的剑麻。
场部范围内,三三两两、不规则地长着南方特有的香蕉树、芭蕉树、铁树和一簇簇我等叫不出名字的热带植物。就餐时,各班大都就在这些树下蹲着进行。
远处,群山连绵起伏,苍苍茫茫。
场部除正常上班的工作人员外,常住家庭不多,似乎只有十几户人家,没有想像中的车呜马嘶、鸡飞狗叫的热闹和喧啸,显得异常安静。
部队初到这里,各方面情况不熟,华侨中是否有对方特工人员还无法预料。所以,上级要求我们不得擅自与当地任何人接触,单人不允许外出。即使有人主动攀谈,也要尽量回避。所以,我们与场部人员相遇,相互间只是友好地点头致意,并不多说什么。
因大批华侨在短时间内被驱赶回国,当地政府一下子来不及建房,很多人还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帐蓬里。
上午卸货,整理住房。
为检查昨天整修车辆的效果,下午上班后全连集中于车场进行车辆启动检测。副连长看着手表,一声令下,我们以最快动作奔向驾驶室。不到一分钟,45辆汽车全部顺利启动,车场上,马达声轰呜如雷。
1979.2.5 溶入备战氛围
我军到来之前,××人经常肆无忌惮地来这里搔扰和破坏;
现在,不少道路上都有昼夜行驶的军车,发动机沉闷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对方的搔扰也没了;
部队来来往往不断地调整驻防;
已有步兵部队利用夜色掩护悄然向边界线集结;
相关的战备物资陆续向边境运送;
……
边境浓罩着战前的紧张气氛。
连队召开紧急会议,传达××军区和前线指挥部指示精神:
这次来,已不是准备打仗的问题,而是此仗必打。我们的战地运输任务即将开始。全体人员思想要迅速转过弯来,充分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从现在起进入战争状态,我们的一切都要适应战争要求。因此规定:
一、严格遵守安全保密规定,在通信或与他人接触中严禁涉及军事行动和部队调防情况;
二、提高警惕,防止敌人特工偷袭。岗哨所持枪械一律装实弹夹,夜间特别要注意隐蔽自己;
三、对车辆要反复检查,排除一切可能出现的故障。
根据连队紧急会议精神,我们做了这几项准备工作:
每班配发一套野炊用具,每台车准备了两捆木柴,以备野炊之用。因为以后出车不可能象平时那样按时按点就餐。
为防空需要,不但在车身上复又装上伪装网,而且在驾驶室顶部做了一个向前延伸的支架,同样拉上伪装网,以遮挡汽车玻璃和引擎盖的反光。
进行汽车轮胎防滑链条拆装的训练。
个人物品进行了“三分四定”:
三分:
一是携行被装。指按着装规定当季使用和需随身携带的被装。
二是运行被装。指部队发给的过使用季节的被装。
三是后留物品。指自购或从家里带来的物品。
四定:
一是定人管理。携行被装由个人保管;运行被装和后留物品集中保管,由司务长和文书双锁联管。
二是定位存放。携行被装按规定存放;运行被装和后留物品,在储藏室分类存放。
三是定标记。运行被装标记部队代号、连、排、班和姓名;后留物品标记本人家庭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及收件人姓名。
四是定期检查。个人每月、连队每季1次,团(旅)随“点验”每年普遍抽查1至2次。
连队派小胡文书再一次核对了各人的家庭住址。
1979.2.7 战前运输开始——上“老虎洞”
昨天,我们一行十多辆车组成车队,于崇右车站装运弹药,送到一个叫做“老虎洞”的临时弹药库。
因车辆较多,炊事班也随车队同行,途中就在田埂边上利用沟坎埋锅造饭,这是个传统的但现代军队较少用到的技术活,此是后话不提。
途中翻越两座大山,坡陡弯急,我的14号车属于“老爷车”,动力不强劲,很多地方要用一档方能勉强通过。
一路上,不同部队的车辆很多,争先恐后,抢着行驶。
沿途村庄驻满了部队。
老虎洞是一个天然山洞,位于数百米高的半山腰,里面空间很大。抗×援×时用于存放各种专用物资,仅仅过了短短几年时间,现在用它存放各种弹药,但却是为了还击××的挑衅。
汽车在山洞里面调头、行驶、装卸物资方便自如。但进出洞口检查很严格,火种禁止带入。装卸物资的人员为当地男女武装民兵。
今天,从老虎洞返回,全程250多公里。途中遇七连车队,他们的任务也是装运弹药。其中,有几辆车发生故障,修复后驾驶员害怕单车行驶易遭敌袭击,便加速追赶车队,结果因车速过快而翻了两台车。其中一辆车在施救中因吊车钢丝索偏细断裂而从空中落下,造成二次损坏,损失严重。
1979.2.7 提高士气 明确规定
七连连续翻车,我连也出现了一些事故苗头,这反映了面对战地驾驶,部分战士存在紧张和恐惧心理,当发生意外情况时,不能正确操作和处理情况,以至险情不断出现。为此,连队开展了宣传我军正义、强大和准备充分之优势,剖析敌军非正义、腐败虑弱本质之劣势的专题教育。并就车队行驶作出以下规定:
1、山区行驶时速不超过35公里,上、下坡及时变换档位,操作动作要迅速、准确。
2、不准超越本车队的车。
3、在一般平坦道路上车距保持80-100米,山区上坡时保持50米。
4、中途停车时不得随便下车。休息时要挂好档,拉紧手刹,必要时还要在轮胎的适当位置垫上石块。
5、不准随便带人。
6、驾驶室中不准吸烟。
7、发生故障而掉队后不允许不顾安全追赶车队。
8、战地运输任务没有时间规律,不可能按照平时的作息时间按部就班地进行工作。因此,要有连续作战的吃苦精神。
1979.2.11 暴雨中的行程
昨天,向“老虎洞”运送了一批炮弹。这是一种叫做加浓炮的炮弹,每箱只有一枚,重79公斤,两名民工抬起向车上装运时都非常费劲。
为确保安全,车队负责同志将车速压得很慢,几乎始终未超过40公里。
下午,翻越第一座大山时,天空阴云密布,不一会儿下起了瓢泼大雨,泥泞路面不时打滑。雨水随着雨刮片的摆动在玻璃窗上刷刷地往下淌,视线已受到影响,向外望去,前方模模糊糊一片。
入夜,翻越第二座大山,雨势更猛,似乎有意考验我们这些年轻战士的驾驶技术和意志。
山高路窄,坡陡弯急,四周一片漆黑,解放牌卡车的灯光已很难穿透密集的雨丝而显得昏黄暗淡,坐在一侧的彭排长不时地用抹布为我擦去前玻璃内壁凝结的雾气。
汽车开始不停地打滑而摇摆车身,方向盘变得很轻似乎失去控制。此时,操作上稍有失误,就有可能发生难以想象的事故,真是心都提到了噪子眼。
于是,抖擞精神,全神贯注,丝毫不敢怠慢。一边将身体向前窗贴近,尽可能看清路面,一边紧握方向盘,根据打滑的不同程度,及时、适当地修正方向,吃力地向前慢慢行驶。
终于在云开雨停的今天早上到达目的地“老虎洞”。
然而,“老虎洞”兵站接到上级通知,根据前线需要,让我们将这批炮弹直接送到紧靠边境的靖西县城。
马不停蹄,掉转车头,再向靖西前进。到达靖西,卸完货后已是黄昏。
这里距边境仅十公里之遥,备战情形远非崇右可比。民兵们上街办事或在田间劳动都身背步枪。驻军战士按战时要求都理光了头发,以便于负伤后包扎施救。县城四周布满炮兵阵地,一门门大炮已架设定位,炮口直指××方向。炮手们昼夜值班,严阵以待。
向导告诉我们,前几天还抓获了几名到这里侦探的敌方特工人员。他告诫我们,夜间汽车不要紧靠山边停放,否则,敌人容易破坏,我们发现却难。
1979.2.13 节奏加快
晚饭刚结束,文书便通知所有干部到连部开会。战友中的几个“形势观察家”立即分析并预测“必有重要行动”。
果然,连队接到紧急运送一批备战物资的任务。晚八时许,副连长、一排长率十台车奉命火速出发,并带走了各自所有背包行李。
1979.2.14 移防——向前推进
备战节奏在加快,我们也和野战部队同步向前节节推进。
清晨,连部电话骤然响起,接通知,此处只留一名战士看守,负责保管电视机、小木橱和部分同志的旅行包等物品,全连移防至又一关附近的瓶祥市。
早上,全连移防还未进行,上级运输任务下达,又一车队匆匆领命而去。
上午,我所在的三班装运完伙房、汽车配件材料和油料。最后一批离开靖西华侨农场。
晚八时行至隆州,边烧饭,边等待清晨出发的第一车队来汇合。这里群众对军人很热情,见我们蹲在地上吃饭,纷纷送来小橙子、小木椅。
等到晚上十点多钟,第一车队仍未来汇合,我们就坐在驾驶室休息了一夜。
1979.2.15 十万火急:限时运走瓶祥的弹药!
天亮了,一排长他们仍未到来。连长决定不再等待,起程向瓶祥开进。
一路上,遇到很多拉着大炮和运送兵员的车辆。路窄处,常要停车交会和让行。
车轮滚滚,随着瓶祥市的临近,普通沙石公路终于在蜿蜒起伏的群山中变成了一条较为平整宽阔的柏油公路。
此时,阳光灿烂,万里无云。两侧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在阳光照射下显得生机昂然。
这里,虽无名胜风景,却空气新鲜,景色怡人,一派南国风光。
此处向前,大凡交叉路口,都设有部队交通指挥哨位,一个个面色严峻,挥舞着红绿小旗,指挥着来来往往的车辆。
有两处路口,插着红十字标记白旗,下立一块指示牌,上面书有“××野战医院由此前进”等字样,并标有示意方位的箭头。
因瓶祥市地处边境,故市民已在当地政府组织下疏散。
大街上行人稀少,住户、商铺大都关门落锁,几乎是一座空城。
我连被确定驻在一所已撤之一空的地方医院。紧赶慢赶卸完车,午饭才吃一半,紧急通知又到,要我们立即赶赴瓶祥一弹药库将库存的所有弹药于明晨八时前全部运走。
形势紧迫,军令如山。随即放下碗筷,按新的武器配备方案,匆忙去连部领了二百四十发冲锋枪子弹,背起背包,奔向停车场。
南方的中午,骄阳似火,又闷又热,等坐进驾驶室中已是汗流胛背。
卸货地点是一个叫下洞(发音)的地方。路线由瓶祥折回隆州,继续西行约20公里,向左拐进一条狭窄土路,5公里后,通过一河闸,闸面宽度刚能免强使汽车通行。闸门未打开,两边的水位差使闸面形成约50公分深的横向水流,汽车通过时,须握紧方向盘,否则,水流将推动前轮转动使汽车落入河中。
这里是一所中学,桌椅板凳集中堆放在几个教室,有一部分则散乱在走廊。弹药就卸在室外的空地上。
卸完弹药,立即二上瓶祥,再去装运。此时,连队在瓶祥医院的物品已由其他几个班搬向新的地点。
从瓶祥返回途经隆州时已到夜间,步兵调整哨将车队拦下:为避免暴露目标,命令我们关闭大灯驾驶。
我们只好盯着前车的黑影“摸索”着前进。
不一会儿,遇到大量开进中的步兵车队。他们对汽车的伪装措施比我们做得还要好。不但装了伪装网,还在伪装网上扎满了鲜绿的树枝,这样,在远处还真不易被发现。
突然,耳旁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马达轰呜声,随之,从路旁的丛林岔道中不断窜出一个个庞然大物,原来,是经过伪装的坦克和装甲车,也在利用夜色的掩护,向目的地进发。这些混身钢铁的家伙非常利害,我们的汽车是经不住它碰擦的,只好靠边停车“让它老人家先请”。
到学校一看,到处都是汽车,夜里已无人卸货。找了个合适位置停好车,已是凌晨一点多钟。不管三七二十一,将弹药箱调整搬平,放开背包就趟下了,不过心里还在嘀咕着:
“这身下一车弹药万一要是被引暴炸起来还有命了吗?”
“管它呢,顾不得那么多了,将就着睡吧。”心中另一个声音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