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香格里拉”,一个近年来被用滥了的词。比较通行的看法是,“香格里拉(Shangri-la)”来源于藏语“香巴拉(Shambhala)”,甚至有学者认为前者根本就是西方人当初对后者的错误音译而造成的,其中詹姆斯·希尔顿那部著名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尤其要负主要责任。是非姑且不论,该词意指“人间天堂”却是大家都承认的。
云南的中甸县和四川的稻城县曾为这个名字的归属打得不可开交,最终中甸提前了一步——它首先获得国务院的批复,2001年12月成功将县名改为了“香格里拉县”;而稻城也不甘示弱,随即申请四川省政府于2002年1月将原日瓦乡改为“香格里拉乡”,由于乡级行政单位的改名手续没有那么繁琐,所以进度并没落后,反而赶在其对手正式改名庆典仪式(2002年5月5日)之前数月完成。
后来,也许是为了圆场,人们又干脆把包括稻城、木里、中甸、乡城、芒康的一大片康南区域统称为“大香格里拉”地区。
但争论远远没有结束。许多旅人坚称,无论中甸还是稻城,称其为“香格里拉”都有所欠缺,他们认为地处云南怒江流域深处的丙中洛才应该是这个名字的拥有者,因为那里不仅有中甸稻城都引以为豪的雪山峡谷和寺院,更有二者难得见到的教堂以及众多的教徒,而这些恐怕更符合当初那些西方人心目当中的天堂形象。不信?就去看看田壮壮的那部屡获大奖的名片《德拉姆》吧。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他自己的“香格里拉”……
就让我们沿着茶马古道上前人的脚印,在古镇西风中探询一个不一样的香格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