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都是一堆轻轻一碰便跌落眼前的时光碎片……
知道泰康路,那是两三年前,但一直没有去过
本次泰康路之行,有很多的意外,原来想像中的泰康路只是另一个不同风格的新天地而已吧,或者应该比新天地更原始艺术一些?
总之,一切,与我想像的泰康路大不同。
原来以为,泰康路便是田子坊,泰康路在我的印象和想象中就是一群跟艺术沾边的人或者事物扎堆的地方,而举上海闻名的遍地可拾的小资,又让我想象泰康路,该是一缕清新的小资风?
然而这次,我到的泰康路,艺术倒并非的纯粹,却多了许多的原生态。拍完才知道原来我到的是田子坊的另一边,反而传说中的田子坊被我忽略了。粗粗的逛了一下田子坊,大同小异罢。
听说这里渐渐的变成了上海的另一个新天地,我拍到的这些,是今年春天陆陆续续新开进来的,全是些餐饮娱乐,但据说这里的餐饮娱乐生意显然比新天地好许多。
小小的比较了一下,新天地比这里更干净得像个博物馆,被改造的痕迹更重而且只用了上海石库门特色的皮,而里面的结构是全新的;这里,连皮带结构全是原有的,只是内部装修可能加固了一下,这里房子之间的间距比新天地更拥挤。
新天地在改建之前,明显是做过规划的,而这里,明显没有重新规划过,一切按这些建筑旧有的格局进行着,很是原生态呀。
这种原生态的感觉,明显比新天地耐人亲近与寻味,仿佛置身故事中,抬头就是可以瞧得见的岁月,伸手就能触摸到的故事,侧耳就能聆听到的几十年间的脚步回响……而另一种小资却在一件不经意的小摆设或是一朵小花里传递着,店招以及摆设更有一些返古的倾向,那些几十年前的物件,会在某个不经意的回眸里,拴住你的眼神,直捣心灵深处那些遥远的记忆——那个时候保证能让你听见或者嗅到你情感的“故乡”。
这里的原生态,也变成了老外扎堆的地方,叽哩哇啦,全是外国语,有些小店也是外国人开进来的。
回忆总是拉拉杂杂的,这个泰康路,如果将那些来来往往的老外忽略不计,或者将他们同化成来来往往的中国人呢,这里的确会显得拉拉杂杂,他们努力让这里维持原味,努力让它更中式,更原生态。
所以,这次走进泰康路,看到的不是一缕清新的风,而是一堆拉杂的回忆,嘈杂拥挤的老弄堂,很生活化的老上海,身边来来往往的却没几个是讲中文的。
因为人太多,弄堂太小太拥挤,能拍到的,只是一堆碎片,勉强看看吧:
1、对泰康路的第一印象便是这些挂在墙上的招贴以及指示牌,一下子便喜欢上了

2、这样的小店充满了生活情趣,岁月在静静的流淌着——仿佛这样生活了许多年许多年,而小店就在我家隔壁,某年某月某日,我曾在这里买过一只可爱的小背包或者一条小丝巾

3、老远看到那条蓝色的花裙子,需要时刻忍住内心的狂喜。。。那些包,也实在是太诱人

4、偶遇了一个原生态的小窗,那个小挂扣呀,在童年的好奇里,被我站在小板凳上,拽着它左拧右拧,拿下来又装上去,不知有过多少回……而今,已经想不起它该怎样称呼了

5、一抬头,就可以瞧得见的岁月流转

6、这些小摆件,在你轻轻坐下的时候,一个低头间,就被它不经意地问候到了

7、那脚边的水槽也是童年的乐园,水清且浅可以濯小足……

8、用一束小花来模糊一下下双睛吧

9、站在那些拉杂的记忆里仰望

10、这个小人偶,会意想不到地跳进你的眼,被它惊喜到

11、退开来看看——很原生态的么

12、走过,回头——那些二八自行车的年代,那个比自行车还小的身影,就算掂起脚尖也只能踩半圈的日子

13、很生活化的一个小细节

14、以及那些画在墙上的画——说:这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