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有令难行
一度引起普遍关注的“限塑令”,即将迎来它两周岁的“生日”。两年中,“限塑令”的实施促使了我国商场和超市塑料购物袋使用量减少了75%左右,每年大约可减少塑料消耗27万吨以上,相当于节约石油160万吨。这是不是“限塑令”取得的最大成效呢?
记者日前调查发现,“限塑令”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限塑令”发挥其最大的影响力。
“限塑令”盲区不少
实行限塑令以前,农贸市场、菜市场等综合性贸易市场,是塑料袋的使用“大户”。在限塑令施行后的两年时间里,这样的状况似乎没有多大的改观。记者在市区多个农贸市场、蔬菜瓜果批发摊位上都发现,早已遭禁的塑料袋仍旧堂而皇之地随商品免费发放,绝大多数顾客对此也坦然接收。
即使在“限塑令”执行较好的大型超市,塑料袋的使用数量也在攀升,出现明显“回潮”的迹象。在市区某大型超市,记者在其中一个收银口发现,半个小时内,40名顾客里有36个购买了塑料袋,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收银员小邓表示,尽管袋子收费,但由于价格还能被消费者接受,一个收银口每天大概有两百多个袋子卖出去。
与实施收费之初相比,携带购物袋的消费者有所减少,除了嫌随身携带购物袋不方便外,不少市民认为,没有很好的替代品是限塑令推行受阻的重要原因。与此对应的是,塑料袋用量开始出现反弹,特别是一些生鲜超市内的免费手撕袋用量大增,不少市民都作为塑料袋的替代品。
令人最为担忧的是,自备环保袋的主要是中老年人,而年轻人较少。当初塑料袋收费的价格杠杆正逐渐失去作用,一大批年轻的、经济宽裕的消费者习惯了付费使用塑料袋,这对限塑令的执行不是一个好的信号。可见,公众对“限塑”意义认识仍然模糊。
目前,还有许多人不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也就对“限塑”的意义和价值没有正确认识。
“回潮”现象层出不穷
5月30日,记者在河源大学城发现,每一个摊位上都挂着大大小小的塑料袋。一位水果摊的商贩告诉记者,在这里买水果的,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是要免费提供塑料袋,没有塑料袋根本就没法做生意,不是自己不愿意实施“限塑令”,是大家都没这样做,如果我这一摊位这样做了,那大家都不会到我这里来买水果了。
此外,记者还随处可见到一大批提着用塑料袋打包食物的学生。当问及学生对“限塑令”的认识时,他们大多都摇摇头说,只听这一法令,但不清楚限塑令的相关规定,而且身边的人都是图方便而使用塑料袋,即使要收费,也不贵啊,能接受。
据某食堂负责人介绍,每天学生打包回宿舍所使用的塑料袋不计其数,做为食堂一方的他们,会在学生使用塑料袋打包时加收3毛钱,可是限塑效果却不见其效。曾有学生提出将塑料袋价格提高,但难以做到,因为这需要一个氛围去带头实施。
记者还发现,大学城里的超市都是无偿使用塑料袋的,消费者不管是买蔬菜水果,还是一瓶饮料都会使用塑料袋。某超市负责人无奈地告诉记者,08年“限塑令”刚颁布还初有成效,但随着监控能力的缺失和消费者意识的薄弱,现在这个法令似乎早已被人忽略,而超市方面只能无奈的选择无偿提供塑料袋,从而吸引更多的回头客。因此超市每年平均下来也要有5万元的成本是消耗在塑料袋上。
一位自带环保袋在超市买蔬菜的刘先生告诉记者,其实早就发现这边都在无偿使用塑料袋的了,但一直没发现都有相关部门来处理,自己也想过寻找相关部门来监管,但发现根本就不知道该由什么部门来控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