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水出发,约90多公里路就到礼县,因公里崎岖,盘山而行,因而乘车需二小时左右。陇东南一带的环境状况较河西地区要湿润许多,公路两侧的各类树木,在瑟冷的冬季是萧条的景象,可以想见如果是在春秋,那又是另一番景象,树木成荫,花满遍野。前日降雪大多已融化,只见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坳里尚有积雪,装饰着山谷,也装饰着我对深山里未知的美丽想象。
车从山上下来,路慢慢平缓,车道逐渐变宽,油沥路干净平坦,原先前城门的道路业已废弃,一条新大道直通县城。路旁都是在建工程,这是礼县的新城,学校、一些政府机关都要搬迁至此,前几年礼县定位为先秦故里,并以此为口号向外宣传,兴建先秦博物馆,大力发展旅游。如今,县城发展快速,县城人口激增,各乡镇先富的一批人陆续搬迁进城。这与我前几年回来时的情景已完全不同了。
礼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山区,长江流域嘉陵水系西汉水上游,东邻天水,西和,西接宕昌,岷县,南连武都,北与武山、甘谷接壤。总面积4299.92平方米公里,总辖4镇24个乡,总人口50.78万人。礼县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旅游业独具特色。明成化九年始置礼县,殷末,周时是秦人的发祥地。以礼名县虽为时较晚,但其地却开发很早,历史相当悠久。在礼县出土了距今5000多年前氏族公社时期用物。夏商时期,地属雍州。大禹“蟠冢导漾”,导的就是流经礼县的西汉水。周朝时期,周孝王“邑非子于秦”之前,秦人的发祥地西垂(西犬丘)就在县东北的永兴一带(近年发现的秦公墓为证)。(以上引自百度礼县百科)
礼县县城距我家滩坪乡还约有60公里路,滩坪人口约一万多人,因为交通不便,现属于贫困的地区。乡上各村散落各处,傍山而建,但却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地方,阴山这边有很多原始的森林,全是松柏,刺槐,林间有野鸡,野兔等许多小动物,而阳山这边,人们开辟梯田,种植冬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因属林地,国家将林地承包给各家庭。老家做饭靠柴,每年各家都要去山里劈柴。每到饭点,炊烟袅袅,傍晚时在太阳余辉映照下,犹似仙境。古老的村落里,骡马嘶鸣,猫叫犬吠,人们靠天吃饭,面朝黄土背朝天,年复一年,日复一年,一代代繁衍,一代代传承。
夏天应该是老家最美的时侯,五六月,樱桃熟了,之后漫山遍野的野草莓,杏、梨、桃等作物接次成熟。因为没有污染,老家的水果都是非常可口怡人的,每次我给老家打电话,都要求晒点草莓,冬天水泡开了吃。这么多年,也是特别想在夏天的时侯回趟家的,只是一直碍于没有时间。我常给朋友说,老家种种的好,人情好,地方好,甚至连牛粪都透着香,只不过牛马等牲畜的粪便不可能没人管,人们会在闲瑕时收捡收回去,用于种地时的粪料。
几年不回家,老家的变化也可谓日新月异,以前的羊肠小道不见了,现在几乎各村庄都修了大路,车可以到达,只因是土路,在夏天发洪水时可能被冲断,但较以往是方便多了。这几年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增多,年底卷着一年的收成回来,为家里置办了电器,为自己买摩托车,各村庄之时的联系日趋紧密。人们开始接受许多新鲜的事物,并借电视及外出务工者的交谈改变一些传统的习惯。
2005年回家,带着弟弟妹妹们去爬了一回寺顶山。寺顶山是老家那里最高的山,在山底看,山上去雾缭绕,郁郁葱葱,便鼓动他们陪我爬了上去,山上全是松柏,非常漂亮。在山顶腑视,四周景色尽在山底。我们闻到一种夹杂着松柏味的一种特殊气体,这应该是我们在山下看到的“雾”,止现在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物质。那次爬山我们用二小时多到达山顶,后来下雨了,因此并不敢多呆,下来致弟妹们全部感冒,心里于心不忍。但恰是那回爬山,让我这么多年来一想到回老家,就有再去爬寺顶山的冲动。
这次回家,自然也是鼓动大家陪同我去,结果无一人应声,因为春节前多次下雪,山上积雪未消,危险性大,故而最终放弃。一览众山小,我不仅想要追求那种感觉,亦是在寻求在最高处观望我的故乡,这片我出生的地方。年幼时,我抬头看到的天是由四周的山遮挡的,对外面的世界全无印象。虽然后来可以离家千里远,那种心里要探求故乡山外世界的心结自始存在,喜欢在高处,喜欢站在高高的山顶放眼故乡的远处,在那里大声地呐喊,那是释放。
这是一个古老的村落,虔诚地保留着先人们留下来的种种传统,半圆型的瓦,用土夯实修建的房屋,竹木门窗。人们比邻相居,慢悠悠地生活,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却靠口口相授完整地保留着儒家的人伦常理,较之于现在城市的礼乐崩坏,这里无疑是片净土。
这一个落后愚昧的地方,但它又是一个文明可亲的地方。
辛卯年正月廿二于金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