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呆子”“文人误国”“穷酸书生”“百无一用是书生”,之前听到这些说法无论你是个书生还是武夫、富官还是巨贾几乎不是全完接受但也不得不黑认。因为一直以来文人的清贫,文人的自命清高,文人的曲折命运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使得到今也没能抹去不少人脑子里,甚至是骨子里对舞文弄墨的文人之偏见,以至于如果你写得一手好文章便会有人八九不离十的认为你肯定是个穷得酸不溜湫的“文人而已”。这当然是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思想对文人局限禁锢有关。
“文人必须高风亮节”,那时的文人一但沾上财富、金钱,你便与高尚无缘,便满身的“臭铜味”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如此一来文人不敢富,富人不屑于文。
另外统治阶级听不得不同的意见,所以说真话的文人必须受尽煎熬和曲折,不讲真话的便阿谀奉承,所以“文人”最终“误国”,于是乎,文人除了“自娱自乐”和戴着一些所谓的“高风亮节”之虚名外,几乎便是“百无一用是书生”了。
再说,以前你想做个“文人”也不容易,你有见识,你有学识,你倾尽心血把它写出来,也不见得“见于天日”,要发表一篇文章,得经过多少道的审批呀?于是,不管你是文人还是你想做文人都差不多被压抑到死。
而如今,“文人”还是过去的“文人”吗?答案当然不是我来说了算,也不是你我能左右得了的。能够为文人争回“面子”的,如今只有非互联网这块“沃土”和提供“养料”的国家阳光政策莫属 (“沃土”和 “养料”谁重谁轻,暂不在此论道)。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论坛,博客也得以繁荣昌盛,于是不论你是真文人还是假文人,无论你是“主流”还是“草根”无论你是“大腕”不是“胳膊”都能粉墨登场,各显神通。就象大家说的一样“这里发表不用审批,爽!”,当然还不是绝对,不过这种趋势就如滚滚的江水一样向前奔腾没法阻挡。
我曾对一个对在论坛和博客里“混”的人表示不予一屑的朋友说过“再过五年十年,或是更快,如果你还不能学会打字和写点东西的话,可能真的落后了,如果你已没法改变自已了,那赶紧培养你的儿子吧,否则他会怪你的。”
能够“舞文弄墨”其实与“无用”与“穷酸”与“误国”并无必然联系,而它只能与落后的思想有联系。能够把自已的思想表达得清楚,这不但是人类必备的基本功能,也是人类的一大优势。善于表达的人才是善于总结的人,而你只有把自已的思想见识和经验用文字表达出来,你才能与别人分享、学习并使智慧和经验得以传承。
如果通用的前任CEO杰克.韦尔奇没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便没有《韦尔奇自传》和《赢》等风靡世界各地的管理经典;如果华为的老总任正非没有出色的文采便没有曾经鼓舞和振奋一代华为人的《北国之春》;如果地产界的潘石屹没有自已的博客,他的诉求,他的声音便只能被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甚至当一家报纸的主编时寒冰在和他关于房价的涨跌争得你死我活最后抛出《把愤怒写在脸上:呼吁一年不买房》如此对房地产行业不利的呼声时,地产的教父任志强出来精采的《我替小潘说两句》,便给地产业挽回了不小的无形损失。他们都是些“穷酸书生”吗?当然也不排除有专业人士为他们的文章润色的可能,但是如果他们没有一定的表达自已见解的能力,能有如此精采的思想碰撞,和精辟的论述吗?
其实,从比较学术的“顾郎之争”到“寒韩与白烨”的雅俗之争,到专业的“潘时之争”无不说明一点,就是你的荣誉,你的利誉,你的财富有时是离不开这支笔的,这应该就是我们和平年代里必须握紧的“枪”。
当然,我们表达思想并不都是为了争论,我们主要的目的还是分享和学习,就象在儋州版里那些把自已的生活所见所闻,情感的五味十色倾诉在这里时,相信写的人是充实满足的,读的人也是怡悦舒怀的。所以大家何乐而不为“书生”呢? (完)
相关联接:
有感于《有感于“穷酸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