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海南省新版海南省儋州市各乡镇地名的来历
传统文化阅读
4月前
收集:百阿君
儋州:西汉元封元年置儋耳郡,因当地人“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 为饰,即儋耳也”。儋耳即长耳之意,故名。唐武德五年改置儋州。宋曾置昌化军。明洪武二年(1369)复名儋州。
那大镇
那大墟:清初有那恁村和南大村(一称大同村),各成集市。后两市合并称那大市。
力崖村:明末清初建村,村子地势不平多陡崖,村民奋力挖山崖填地造屋,故名。
屋基村:宋代建村,村右有一小山丘,按“左青龙,右白虎”之风水学说,小山丘中藏右白虎,则这里是最好的建宅地,故名。
武后村:民国14年建村, 以地处山坡后洼地名窝后村,建国后改武后村。
洛基墟:清初形成集市,地处群山之中凹地,乡民赶集称“落下去”,谐音“落基墟”,简作洛基墟。
槟榔村:因村中有三株槟榔,故名。
新州镇
新州墟:因旧儋县县城中和镇被焚,县署迁墩教坡,即此。俗称旧县治中和镇为老州,新县署驻地则称新州。建国初儋县仍驻此,称新州镇,1958年县政府迁往那大镇。
荣上村:原名山井营盘村,明初建村。清末,村民有感于村中读书人少,取“荣华富贵、读书上进”之意,易名荣上村。
藤根村:唐初建村,原名腾蛟村。后因村周多藤改名藤根村。
新英墟:明代称新英浦,民国曾为儋县治所。
蓝田村:清初村民从福建迁此,地多种植蓝根,制染料,故名。
黄玉村:1953年自中和镇黄江村分迁于此,因地处北门江入海口南侧,每当洪水期,江水受涨潮海水的楠托,水位提高,村庄为江水绕抱,水色浑浊,呈淡黄,望似四周绕着一条黄色玉带,故名。
攀步村:宋末元初,因乱回民蒲氏祖先自占城迁此定居海岸边,故名番浦村;后因“番浦”与“攀步”儋州话音同,故名。
南岸村:因地处新英湾南岸,故名。
敦教村:宋末,先民从福建莆田迁至今新英港东岸的沙墩上聚居,故名墩居村。后因此地邻近驿道,过路官兵常仗势欺民,遂迁今址,因居与教儋州方言谐音,改名敦教村。
西边村:地处原儋州州城中和镇之西,故名。
中和镇
中和墟:中和墟古为儋州州治,称州城。清代俗称中和里,民国设中和镇,为儋县治。
高第村:清初居求水地,田地势低洼,常水浸。后迁居高处,名高地村。时有县官出巡经此,改高地为高第。
水井村:宋代建村,因上村地下水源丰富,任何地方挖井均有水,故名。
五里村:又名卷屋村,明崇祯十年建村。村子到中和镇有五里路,故名。
七里村:村子到中和镇有七里路,故名。
白马井镇
白马井墟:东汉末伏波将军马援坐马趴沙得泉后凿井,称白马井,后成聚落名并形成墟集。
马口井村:相传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所骑的白马在此刨沙得泉,后人为纪念他,在泉涌处砌石成井,名:白马涌泉,村名故名。
寨基村:相传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曾带兵在此安营扎寨,故名。
福村:宋代符姓村民由福建莆田迁此,时称符村,后多姓杂居,谐音雅化福村。
松鸣墟:清代客家人于此经商形成墟集,周围多松树,风吹树摇,称松鸣墟。
新地村:明末村民从大陆迁 来,相对旧地而名新地。
排浦镇
排浦墟:清代中叶福贤村人迁居此地,称临高府。因建造木排捕鱼,船停近村水边,名排浦。后多田头村人于此经商,形成墟集,称排浦墟,又名田头墟。
昌王村:清朝中期建村,初名明瓦村。清同治十二年改名昌荣村。后一县官路过此地,村民请他赐名,县官把昌荣村改为昌王村。
打腊村:宋代建村。村基落成时值农历腊八节,村民祭祀天社,村名打腊。
海头镇
海头墟:古时海头港内有小岛,港因水中有礁石高出海面宛如人头称海头。原有集市称海头墟,后在另处形成墟集,称海头新墟。
那历村:北宋元佑二年建村,村子有河流环绕,形状似小岛,周围小村分散,后因海盗抢劫而挪迁在一起,故名那历村。那为挪之简化。
七柏榔村:清康熙年间,七坊村有符、古、吴、何、欧五姓到七地山开荒种植七百棵槟榔树,长势茂盛,随后王姓从七坊村迁来此地居住,以七百棵槟榔树命村名七柏榔村。
歌康村:明代建村,村民常以唱歌驱邪贺安康,故名。
光村镇
光村墟:宋代为永昌市,因械斗墟市毁。清末商户再在光村附近形成光村墟。
光村:东晋时先民从福建莆田移居本地东边盐地,因海水涨潮出入不便,迁居此地。此地林木稀少,是光秃坡地,故取名光村。后改村名光荣村。1950年恢复村名光村
沙表头村:唐乾符四年建村,村民从澄迈金江迁来。村地在海边沙咀,形似“犁头”,土音谐“表头 ”,故名。
峨蔓镇
峨蔓墟:清初形成集市。境内有山岭山高多藤蔓,名峨蔓岭。墟因岭得名。
多美村:因村四周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故名。
盛隆村:清康熙三十九年建村,时粮丰人旺,故名。
盐丁村:村子靠海产盐,人丁兴旺发达,故名。
灵山村:明朝建村,先祖李氏初到时,看到远处是大海,近处是山丘,苍海茫茫而山色青翠,触景生情而随口吟道:“灵山多秀色。”,村名故名。
木棠镇
木棠墟:地多海棠树,称木棠,清代形成集市,称木棠墟。
梁屋村:元泰定二年建村,村民从峨蔓龙门村迁此,多梁姓,故名。
兰训墟:原称东荣墟,民国31年以近兰训村,改名兰训墟。“兰训”有兰花顺春而开意。
大域村:又叫大禄域。片村名,包含大域、小域、良棉、良坡等村。宋末村民从大陆迁居此地,祈求福禄,名禄域村,后村庄扩大,称大域。
松林墟:因境内有松林岭得名。
白朗村:村中有白氏宗祠,原名白朗祠,简作白朗。村名从之。
铁匠村:原名北岸李村,明初建村。村民以打铁做铁匠为生,故名。
王五镇
王五墟:清初有王、黄、伍3姓居此,种地、打铁,还开饮食店,名打铁村。后形成墟集,称王伍墟,简作王五墟。
徐浦村:明末建村,黄、陈、郑、李、羊、钟六姓祖先原想到王五居住,但王、伍两家已捷足先登,他们只好在此定居,因而屡念:迟来一步,因徐与迟音谐,故名徐步村。村东有一条徐浦河,通新英湾,后人据此改“步”为“浦”,得名徐浦村。
妙山村:清初福建钟姓人迁此,地林木茂密风景好,称好山村,后又改妙山村。
东成镇
东成墟:因靠近东成村得名。
平地村:汉代建村。因地势平坦,故名。
里仁圩:1933年有一陈氏村民在此置居,后号召附近各地村民迁此立圩,取孔子“里仁为美”之意,取名里仁圩。
高荣村:清代儋州海盐进士王师旦路过此地,随行地师称此乃“尽头龙”,乃“生人高上,世代荣华”之地,故名。
长坡墟:明末形成集市,因近长坡村得名。
长坡村:明万历年间建村,因地势坡长地阔,故名。
田表村:明洪武十三年李姓村民从三都青榄村迁来,后羊姓人迁入。因田陌纵横似表格状,故名田表。
和庆镇
和庆墟:原名桥头圩,昔在桥头集市得名。1950年改名和庆圩。民国时设清平乡,建国初设和庆乡。
木排村:原有圩集,民国3年称南隆市。此处翻田插秧都要乘木排下深脚田,故名。
兰洋镇
兰洋墟:清初形成集市,时地干旱,村民求雨,祈蓝天海洋送雨,得名蓝洋,俗成兰洋。
水南村:清中叶建村于河边低地,故名。
头竹村:清宣统年间建村,因村四周长满篱竹头,便命村名:竹头。村民多讲临高话,临高话称竹头为头竹,头竹村故名。
加老村:相传始建于清同治五年,钟氏自香港油麻地、廖氏自广东博罗县迁此,后陆续有其他姓氏村民迁入聚居。那些后来者被谓之:新客,早先迁此者则被谓之老客,取新客加入老客之意,故名。
那存村:清初建村时黎民祈望有田(那)耕,以存更多粮食,故名。
鹿母湾村:相传古时村边有鹿吃禾苗,后鹿被雷击,化作鹿形石块居河中,故名。
大成镇
大成墟:清末有集市,俗称老墟。1950年后墟集发展扩大称新墟,1950年命名为大成墟。
调南村:汉建武十七年马援将军来琼,于此设调南怃黎局,因官员多从北方调来,故名。清道光二十三年调南市被烧 ,仅存村落。
可运村:原名可文村,早先移民大都厚文薄武,故名。后因与其他村民发生械斗而散村,后重返故址,便取转运兴村之意易名为可运村。
富克墟:因墟近富克村(原名西方村)而得名。
白鱼塘村:清末村民从别头村(中间村)迁此,在村边地塘捕一白色大鱼,以为吉祥,故名白鱼塘。
雅星镇
雅星墟:明末建村时象征星光照耀人间而得名雅星村,建国后在雅星老村北边始建圩集,故名。
庙陀村:明代建村。山岗上有古庙,山岗俗称陀,村名庙陀。
南丰镇
南丰墟:始建于明初,时称南通。民国初年改南丰墟。
油麻村:清末黎族人搭寮居此,时多种油麻,故名。
洋浦
三都墟:明正德七年在儋州西部置立麻都、薛馆都、曾刘都,简称三都。1930年建圩,故名三都圩。
漾月村:该村前原有一个天然池塘,终年积水,每当月照塘中,水光月影相映呈现绚丽颜色,得名“颜塘”。塘里波光荡漾,明月倒映于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故有“颜塘漾月”之景观,为古儋州八景之一。漾月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