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董榕森创作了著名的笛子曲「阳明春晓」,在中国广播公司的传播及中广国乐团(将国乐带到台湾的音乐团体,早期常担任重要庆典之演奏任务,而有“国家国乐团”之美称)的推广下,风行全台湾。七○年代,更因华视「每日一字」节目将它选为片头音乐,而成为人人耳熟能详的音乐。
每次当有人是吹笛子的,一定会问:「你会不会吹『阳明春晓』」;不记得曲名的,也会正确的哼上几句旋律代替曲名;有的则把曲名说成「翠堤春晓」(好像是一部著名的外国电影);实在不知道曲名的则直接说:「你会不会吹『每日一字』?」,听了令人不禁莞尔。也可见它深植民心之一般。
「阳明春晓」刚写成时,曲名叫「三月桃花」,原来是董榕森先生立志要从一到十,写出十首一系列的乐曲,后来真的都完成了-「一叶兰」(胡琴)、「二八佳人」(胡琴)、「三月桃花」(笛子)、「四季春」(合奏)、「五福临门」(笙)、「六段锦」(古筝)、「七夕吟」(胡琴)、「八仙庆寿」(合奏)、「九曲桥」(琵琶)、「十里莺啼」(笛子)。但当时中广国乐团的指挥孙培章觉得「三月桃花」曲名太女性化,曲名应该取明亮一些会更符合这个曲子。在众团员你一句我一句的集体脑力激荡下,终于改名「阳明春晓」,曲意为描写阳明山在春天百花盛开时,游客上山赏花的愉悦心情。之后,他又写了「三阳开泰」来补足了「三」的曲子。
首演「阳明春晓」,把它吹红,并且录了唱片广为流传的,其实是台湾的前辈笛子演奏家陈胜田教授,他是一位个子小小,却精力充沛的音乐家,毕业于师大音乐系,是早期国乐家中少数受过音乐科班训练的人,对于音准要求特别严谨。他担任过中广国乐团副指挥及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国乐系教授兼系主任,前几年才从教职退休,但仍在各音乐科系及研究所为国乐的薪传而努力。这个曲子作曲家在谱上只是写上D调,并没有指定用什么笛子,而一般在乐团担任梆笛者,习惯用G调梆笛筒音做Dol来吹D调。陈教授则慧心独具,用高一个全音的A调梆笛筒音做Re来吹,使得指法变得比较简单,音色更清脆,原来不能滑音的部分乐句也可以因加上滑音而更富歌唱性了,因而大受欢迎。可见演奏家的诠释,对乐曲的表现力是很有影响的。
目前「阳明春晓」在市面上有六个演奏版本出版。
1.最早也是首演者的是陈胜田教授1965年演奏的,由作曲家董榕森亲自指挥,天声唱片公司出版,目前已找不到原唱片可买。
2.国立实验国乐团笛子演奏家刘治于1979年演奏,郑思森指挥第一商标国乐团伴奏,由声美唱片公司出版(笛子协奏曲- 刘治笛子专辑),目前已绝版。基本上是按第一版的诠释,但快板速度较快。这是「每日一字」播放的版本。
3.九十年代(不详)由上海民族乐团演奏,保佳音文化公司出版(未注明吹笛者)。
4.台北市立国乐团笛子演奏家林慧珊1997年演奏,陈中申指挥台北市立国乐团伴奏,上扬唱片公司出版(锣鼓迎新年CD专辑)。与前两版相差不多,速度介于两者之间。
5.大陆北派名家曾永清1996年演奏,在北京录音,由Wind Song Music international Co.,Ltd.韵顺唱片公司出版(中国魔笛-曾永清CD专辑)。这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版本,伴奏重新编过,甚至加入唢吶。笛子部分的诠释充满个人色彩,北派奏法处处可见,与台湾习惯的诠释有很大的不同,文化差异在此明显可见。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虽然能用乐谱纪录下来,但真正发出声音却有无限多种的可能性,这也是音乐艺术的可贵之处。先入为主是有碍艺术创意的,我们应鼓励像这样不同凡响的诠释,至于喜不喜欢则是个人喜好的问题了,能敞开心胸、捐弃成见的人,便能享受各式各样的音乐,是有福的人。
6.台湾演奏家叶树涵以小号演奏,上扬唱片出版,约在一九九几年。此唱片获得金曲奖最佳演奏奖。
(注:上文作者来自台湾、侠客行略加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