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周德光,海南省乐东县人,汉族,1930年出生,中共党员。为社会科学副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海南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三亚市作家协会名誉 。曾任三亚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出版《石苔》、《临春集》等著作。
悼父文
孙有康代撰
公元二0一六年农历四月十二日是严父逝世首虞之期,不孝男周洪、媳韦迪霞、周健、媳邢晶晶、女周慧、婿林鸿波、周清、婿陈运召、周银、婿姚卫等,谨具薄礼于父之灵前而哭曰:
夏夜沉沉雨纷纷,西风瑟瑟动哀声。
一天阴云椿树萎,满屋号啕哭父亲。
乏藻无文强致叙,语无伦次失成篇。
岂容敢效招魂赋,为念春晖寸草恩。
我父生前事可钦;天高地厚足可称。
资质聪慧如天纵,诗书礼乐远近闻。
敬老爱幼性兼顺,让温抡冷总争先。
友邻急难切肤痛,济孤问贫共关心。
几笑旁人渔利醉,常息邻里鹬蚌争。
不因恶小而迁就,善小更能力自鞭。
琼崖相逢多俊秀,兰亭结拜尽豪英。
风华正茂当鹏展,可博扶摇万里程。
乌云密布厄运降,多年磨难处泰然。
任劳任怨不任性,能伸能屈总逢源。
一夜春风遍神州,满怀豪情步当年。
先入教育后从政,得心应手显才能。
“趋步时贤漫学诗”,“高山流水意迟迟”。
兴致来时挥豪句,砰然掷地也铿铮。
《石苔》写尽崖州景,《临春》史诗自相连。
壮怀犹在风云上,书卷长留在人间。
持家教子当己任,门庭兴发效前贤。
五朵花开皆芳菲,满园香飘复甜甜。
春风化雨润万物,只知发白不知年。
我辈披泽知恩重,日夜祈祷鹤寿添。
岂知吉人天未相,夫何一疾梦南天。
噩耗传来悲邻里,遑遑世俗失金针。
庭训从此更寂渺,长教曹侪失明灯。
想父音容空有泪,欲闻教诲杳无声。
永诀千秋人作古,黄泉有路应回旋。
此日招魂值首虞,谨将不腆向前灵。
呜呼,言而又止,其意难尽,魂兮不远,乘鹤返踪,朦胧月色,再现其容。
哀哉
尚飨
注:作者系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三亚梅山人,现已退休居于三亚河东。
祭周德光先生文
法戈(乐罗)
维:
公元二零一六年岁次丙申农历四月十二日是我恩师周德光先生仙游首虞之期。阳居学生林元法,谨备清酌时馐 致祭于:
尊师之灵前,吊之以文曰:呜呼! 尊师此日辞阳,噩耗传来,学生悲伤! 追想尊师,学问渊博,忠厚贤良;德高望重,百世流芳! ,尊师幼年聪慧,勤读诗书,博古通今,学有所成,报母恩深,膝下承欢,乐享天年。 尊师一生胸怀坦荡,廉洁奉公,一尘不染;爱岗敬业,勤政经文,笔飞墨舞,富学问而躬行;为人正直,行之端庄;夫妻情深,儿孝孙贤,克尽义方,礼周成族,义处乡邻,谦恭待人,可谓人之楷模矣!
呜呼! 尊师大德,世人皆知,年高德昭,获享期颐。胡为一旦,驾鹤仙乡,千秋永别,乐叙无期,我心匪石,能不悲伤! 忆当年创志,真挚相待,谈诗论文 ,解惑授业,聆听教示:乡土文学,千年沉积,草根草薯,挖出 面世。《望楼河》杂志,文坛光跃,誉满琼州! 而今,阴阳阻隔,学生难诉别离之苦,难表恩师关爱之情! 悲泪双流,难以言表! 撰词吊奠,鉴以微诚!
哀哉
尚飨!
独为崖州惜大儒
——缅怀周德光先生(十首)
蔡明康
翩翩年少好儿郎,
头戴锅擦上学堂,
注册先生嫌岁小,
谁知肚里置书长。
中学时
通博一灯夜早深,
试场笔阵扫千军,
文章焕炳惊儒雅,
年级学分第一尊。
反右时
政治排查反右时,
无端戴帽去伊犁,
连天战鼓呼声烈,
一日几惊拔白旗。
文革中
霹雳一声君姓牛,
蛇神十载作幽囚,
一批二养当靶子,①
身上拳头蕉雨稠。
下放公社农业中学
龙鼠论奇风刮来,
万端世态戏同台,
经纶满腹人嫌臭,
却遣猪场喂小崽。
平反复职后
清源正本见精神,
善政廉明笑语亲,
文史地方多建树,
白头蹉跎尚耕耘。
铮铮铁骨
狂澜沧海几经秋,
幸赖先生砥柱流,
同上公堂割黑白,
颠危风向不拴舟。
著书立说
灵光鲁殿著千言,
巨作《石苔》草木妍,
水色《临春》河潋滟,
群飞白鹭放歌甜。
相忆
三径就荒石衍苔,
重阳将近菊飒衰,
酒痕襟上每相忆,
旧雨如今憾不来。
惜念
道德文章共特书,
长存风范渥乡湖,
惟恐州史曲生误,
相顾无人惜大儒。
注:①“一批二养”,上头政策。意为:每月发给生活费把你养起来,当活靶子和 反面教员。上世纪文革60年代末提出实行。
悼念周德光先生(二首)
林志坚
(一)
惊闻噩耗泪潸然,彻夜难眠往事牵。
年过古稀还奋搏,愿为史志作研编。
情垂翰墨诗联赋,味品酸甜苦辣咸。
锦绣瑶章成绝响,雅风浩浩万年传。
(二)
海角文坛享盛名,敢驱正气上毫锋。
弘诗沥血承先祖,题句呕心扶后生。
德学双馨扬四海,词章并丽耀群星。
今乘仙鹤游灵境,拜读遗篇涕泪盈。
缅怀周德光吟长(诗五首、词一首)
蔡振孔(四所)
(一)
周公驾鹤已成仙,有感频生忆昔年。
拙著《清心》亲作序,弘扬国粹智深渊。
(二)
文星陨落泣幽邻,痛失英才泪滴尘。
问句吟诗谁与共,今生永别倍伤神。
(三)
先生出世就神聪,博览群书古今通。
锐笔文章人敬仰,生花妙句世钦崇。
天涯睿智擎天柱,海角风姿建伟功。
奋振骚坛垂典范,勤耕艺苑树新风。
(四)
才华横溢似诗仙,泼墨挥毫数百篇。
海角风光收眼底,天涯景物入心田。
崖州古迹怀先哲,孔庙陈词忆昔贤。
历代文章胸满载,桑榆有恙赋精妍。
(五)
艺苑擎旗累历年,辉煌硕果满园鲜。
登台爱舞生花笔,会友豪吟出彩篇。
摇翠撑霄飘壮韵,横空大志振先贤。
清操美德垂千古,剑胆诗魂谁接肩?
浪淘沙
霹坜震晴空,噩耗惊闻。周公辞世赴仙宫。此别终成千古恨,怨怼无穷。
何日想躬逢,求教无踪。双馨德艺有遗风。考古论今何处觅,乏 力攀峰。
悼念周德光仁兄(二首)
王启雅
(一)
仁兄聪慧才艺精,天涯独秀媲前贤。
崇高诗书疏物欲,芳名耀世众颂称。
(二)
惊闻噩音兄辞尘,如雷劈顶撕肝心。
耆宿仙乡永决别,昔日教诲藏胸襟。
拜读周德光先生《临春集》寄怀
孙家伦(梅东)
满腹书山吐玉章,
诗词丽句未寻常。
文辞篇简珠机在,
诗艺精良冠苑芳。
耿耿诲人为师表,
辛辛善诱育栋梁。
方圆百里闻声早,
佳集《临春》织锦长。
悼周德光先生挽联(5副)
难寻椰岛百年才子
痛失琼南一代文豪
王关球撰挽
箧底清风有遗稿
彦宿典范尚流芳
周发超撰挽
乐崖文星殒落,朋俦叹息。
三亚耆宿归天,咏友悲哀。
弃子抛妻,此日乘鲸急去。
离朋别友,何时驾鹤归来。
蔡振孔撰挽
以书为伴与诗互诉
同影相邻不事相张
——不磨模范
蔡明康 符群 陈望儒 纪明道同挽
德艺双馨的周德光先生
吴毓英(三亚)
1995年9月,我从乐东县教坛调来三亚市执教后,就多次听人说过,时任三亚市市志办主任的周德光是位德才兼备的领导。但因我忙于授课,没有时间阅读他写的大量文艺作品和接触过他。2000年4月,我年逾60退休后,才翻阅了他写的一些妙文并有事和他谋面过两次,其感觉与上面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一样的。现举二例为证。
第一例:2005年6月底,三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志坚主编《天之涯》(上、下册) 的工作正式启动。因我有幸参与,所以多次到三亚图书馆阅览周德光写的文章,从中选出了如下的八篇:还金 寮、鳌山书院古碑、鉴真与《鉴真登岸群雕》、师道尊严、一副悼念恩师的挽联、郭沫若与《崖州志》(周任副主编)、蝴蝶谷、三亚河放歌。
我把这八篇文章的复印稿征求他意见时,他说不应选这么多篇,挑三篇就可以了。我说编委会已通过了,他听后才点头同意。
2007年11月10日,在《天之涯》出版发行座谈会上,周德光与多位领导和作家都热烈发言,肯定此书编得成功。最后周先生还夸奖说:“堪称鹿城志,美誉逾全岛”,可见他的胸怀是何等宽广!
第二例:大隆水库位于三亚市的宁远河中下游,是由国家、海南省、三亚市三级投资兴建的,它担负着宁远河下游地区的防洪任务,保护下游居住人口和耕地面积;它又是三亚市的主要供水水源;电工们还采用了它的引水隧洞引水发电,年发电量达到2981万kw?h;很多家庭成员蓄水养鱼,收益较丰。
这样的水库,吸引了大量游人前来参观,周德光夫妻和我也想去看。2007年12月1日上午,三亚市水利局副局长王保璋就驱车载我们三人去观赏,王副局长把建的各个部位和作用对我们讲解得仔细和生动。我听后对周先生说你是写作的高手,你要用你的生花之笔写一首诗作为纪念。他爱人听后说他近来记性较差,还是我来写吧。我看周先生同意,就当场写了如下的一首试笔诗:
参观大隆水库
宁远河上宏图展,金石巨坝嵌青山。
高峡蓄满上 游水,平湖映照艳阳天。
防洪供饮千村乐,发电养鱼万户欢。
崖州古城添画卷,旅人歌赞赋佳篇。
写完后,我请周先生和王副局长修改,他们认真看了两遍后,认为水坝高大凝固,最好用“金 石”称之。于是我就改动了。回家后,我把此诗寄《三亚晨报》,12月6日喜见刊登 。
如今周先生因病而逝世,我们对他的最好怀念,就是把他的文艺杰作保存好,并经常阅读,以发挥其在当今社会的作用。 (待续)
崖州名流 音容宛在
黄文(冲坡)
2016年5月20日上午,当时正端坐在办公室电脑前阅稿的我,却忽然接到乐东县《望楼河杂志》主编林元法作家的电话。电话中,林作家告诉我,《望楼河杂志》顾问周德光先生于5月12日带着未了情不幸地走了,而且永远地走了。听到这个令山河都同悲的噩耗,我的心顿时被震撼,思绪也仿佛回到了那些与他交往的日子。
周德光先生生于1933年,我认识周德光先生,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时的事了。当时,我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东方县委党史办工作。记得1992年6月的某一天,单位领导便派我到三亚市委党史办查阅党史资料,在查阅党史资料的过程中,时在三亚市委党史办工作的蔡衍宗,便把我带到三亚市地方志办公室继续查阅相关资料,蔡衍宗现任三亚市史志办主任,当时,周德光先生在三亚市地方志办工作。记得当天,我在蔡衍宗的带路下,来到了三亚市地方志办公室,恰巧周德光先生刚好在办公室里上班,从此,当时刚初出茅庐不久的我便 与周德光先生相识了。其实,周德光先生的大名,我在学生时代就如雷贯耳,只是无缘相见罢了。另者,周德光先生是乐东县冲坡镇(今利国镇)抱岁村人,我家乡的村子是冲坡镇椰子园村,两村相距不到二公里的路程。学生时代,我就耳闻过周德光先生的大名,知道他会读书,善写作。由于这样他就从一个读书人升格为文化人,成为崖州大地上的文化名流。我大学毕业后,恰巧是从事于地方党史和县志工作的,与周德光先生算是同行,因而,从此时起,我就特别留意周德光先生所撰写的文学作品和学术作品了。
周德光先生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崖县中学的高中生。据我父亲生前说,周德光先生由于善于写文章,从学生时代起,他就渐渐出名了,这是妇孺皆知的事实。周德光先生参加工作后,更是妙笔生辉,连连撰写出脍炙人口,震撼崖州大地的精品力作,凡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而有一定文化的崖州人,那一个不听说过周德光这个响亮的名字,没听说过的恐怕都是傻子。何谓崖州?行政上的崖州是指今天的万宁、陵水、三亚、乐东、东方、昌江六个市县。为什么?因为清朝末年的1906年时,崖州升格为直隶州,领万宁、陵水、崖县、感恩、昌江五个县。1912年即民国后,崖州改为崖县,当时的崖县,习惯上称大崖县,管辖的地盘,是今三亚市和乐东县沿海一带的汉族地区。1958年10月,大崖县分出两部分:一部分重新设立新崖县,习惯上称小崖县。1984年5月19日,国务院撤销小崖县,批准设立县级的三亚市,地盘是 小崖县全境。1987年12月,县级的三亚市升格为地级的三亚市,这就是三亚市的前世今生;大崖县的另一部分则划归乐东县辖,即乐东县今天管辖的九所镇、利国镇、黄流镇、莺歌海镇和佛罗镇的大部分地区。崖州人就是指大崖县时的人。为什么?因为崖州是直隶州时管辖的万宁、陵水、感恩、昌江四个县,由于民风、风俗和民情与大崖县大大的不同,万宁、陵水、感恩、昌江四个县的人则不属于崖州人的范畴。周先生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起,无论是在《海南日报》上,还是在三亚市地方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作品,凡是我见到了,都详细阅读过,周德光先生撰写的作品,条理分明,说理透彻,论述精辟,且富有哲理和文采,十分有见地,确实名不虚传,名至所归。
花落花开,潮落潮涨,时间过得真快,时至1998年时,曾经当过海南省委第一届书记许仕杰秘书的李永春被海南省委任命为东方市委书记。李永春上任后,就潮起东方,决定弘扬九龙文化,九龙县是东方市的前身。1999年10月,东方市委、市政府决定把九龙文化做强做大,为此,市委、市政府邀请省内文化名家周德光、邢植潮、邢关英、王国全等专家学者来东方市论证九龙文化。当时,我因在东方市史志办工作,因而,我便有机会接触了这些专家学者。至今,我仍记得,周德光先生因为与我是同行的缘故,开会结束后的当晚,他邀请我与他在东方市委大院里散步。我俩一边散步,一边交谈,交谈中,我把我当时掌握的崖州历史文化知识向他和盘托出。周先生听后, 连连称赞我记忆力超群,只要继续努力下去,假以时日,日后在学界必大有作为。听到这些鼓励晚生后辈的励志话,令当时的我,信心百倍。
大约散步两个小时后,因周先生已疲劳的缘故,我便送他回市委招待所里的专家楼休息。在以后的岁月里,因种种原因,我就不再有机会见过周先生了。谁又会想到,这次见面,竟然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周先生呢!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初期,周德光先生出版了他的个人专著:散文集《石苔》和《临春集》。这两本书曾经在崖州大地上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这时,他赠送出版的散文集给他胞哥的女婿(工作在东方市公安局)的陈人伟,而陈人伟恰恰是我的好朋友。由于近水楼台的缘故,当时,我问陈人伟借来读过。从书中,我知道周德光先生的文字功底十分深厚,一般写作者是不能具备的,特别是古文功底。周先生的散文写得优美和空灵,写得深情和浓情,写出了崖州大地和天涯海角的前世今生,真有呼之欲出的感觉,确实不同凡响。而最近几年来,因周德光先生是《望楼河》杂志顾问的缘故,他经常在《望楼河》杂志上发表作品。如《九龙县名初考》、《解读文门石》、《往事重温》等,读多了,我便知道周先生的大名是货真价实的,是崖州大地上名副其实和当之无愧的文化名流,是晚生后辈们值得学习的榜样。
周德光先生创作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撰写崖州大地上的人和事,所以,我给他定位为崖州大地上的文化名流,这一定位是准确的。不但官方认定他是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广大读者 对他的作品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周德光先生的离去,是崖州文化的重大损失,我为崖州大地上失去这样一位文化名流而扼腕叹息,也为失去这样一位文友而伤感。
周德光先生,你生前倡导办起的家乡刊物《望楼河》杂志,林元法主编已经对我说过,他将按你生前的思路把望楼河两岸的历史文化草根草薯都全部挖掘整理出来,让它重见天日,让它重新焕发出青春的魅力和风采,让世人了解崖州文化的渊源流长和博大精深。崖州文化是中原文化在崖州大地上的延续。为什么?因为居住在崖州大地上的这些汉人子民,都是从中原地区移居来的汉人后裔。中原地区的民俗、民风和民情至今在崖州大地上仍涛声依旧,一代代生生不息,相传至今,因而,凡是真正接受过崖州文化熏陶和浸染后而升格为文化人的崖州人,一贯恪守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的行事风格,贫守贫,饿守饿,凭良知做人做事,绝不去贪不义之财,这就是崖州文化人的道德底线。周德光先生倡导让崖州文化发扬光大,光照人间,这样的人不可爱谁可爱?
高山仰止,音容宛在。说一千道一万,都说不尽广大读者对周德光先生的思念。周先生的音容笑貌必定永远宛在。宛在在那?宛在在家乡望楼河两岸的天空,宛在在崖州大地上的山山水水,宛在在广大读者的心中。周德光先生,一路走好,安息吧!
2016年7月8日
注:作者系海南省东方市文联 。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5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