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名“三从四德”
东方市东儒国学幼儿园 秦 武
一听到我的这个题目,可能有些深受“五四”运动期间打倒“孔家店”和“文革”期间“批林批孔”思想影响的朋友们,他们立马会心急火燎气急败坏地大骂道——什么?秦武这个狂妄之徒,他竟然又要给“三从四德”这种早就被国人批臭批烂了的封建落后思想正名?他到底有什么资格去推翻前人的认定?难道他认为自己的学术水平比“五四”及“文革”期间批判“三从四德”思想的那些先贤学者们的学术水平还更高吗?
且慢!对于我秦武在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学术研究水平高不高,又有多高的问题,你们就请先别犯愁,因为,在接下来的对“三从四德”思想的正名的过程中,对于“三从四德”思想的认识问题,我肚子里有多少墨水,我都会在这里倒出来给大家伙一块儿看看的。所以有没有水平,还是要以事实证据来说话,而不是为了某种卑鄙的目的,而去无中生有嫁祸于人歪解乱说,去搞着种种思想阴谋地攻击某种思想。更重要的是,你们也不要因为看到了秦武要为这个早被批臭批烂了的“三从四德”思想正名就急火攻心、气急败坏起来,千万不要,因为你气急败坏了自己的身子也没用。你这样不知就里而气急败坏了自家的身子,肯定会有许多人也觉得很好笑,而不仅仅是秦武一个人觉得好笑,为什么?因为我的这篇文章可能会引来许多人的围观,而如果你真的因为一看到我的这篇文章的标题就立马大放厥词,就立马气急败坏了自家身子的话,你反而会在接下来的这场思想争论中,在世人的面前落了个周郞“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千秋笑话。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因为你知道“三从四德”是谁制订的吗?你可知道“三从四德”真正的思想内容了吗?你又知道说出“三从四德”时的语时语境了吗?不知道吧?不知道就心急火燎气急败坏地大放厥词去骂人,说“三从四德”思想就是歧视女性限制女性自由的封建落后腐朽思想,不知道就大骂秦武为“三从四德”思想正名是维护封建落后思想,不知道就把自己的无知彰显在世人面前,你说,这不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周郞“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千秋笑话吗?彰显自己的无知就是赔了夫子,气坏了自家身子就是折兵。所以,不要因为自己的不知道(无知)而气坏了自家的身子,也不要因为自己的不知道(无知)而在世人面前彰显自己的无知。所以,既然不知道,那就让我把“三从四德”的思想内容及其积极的社会作用慢慢给你们道来。
一、世人因何误会“三从四德”思想
在许多人眼里,特别是在中国女性的眼里,“三从四德”这一思想比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思想更加令人可恶,因为在望着这四个字时,人们就会打心底里涌出这样的观念,即这“三从四德”思想就是无视女性权力,就是歧视女性,就是限制女性自由的思想,所以这思想很让人们深恶痛绝,所以就要狠狠地打倒这一思想,从而把认为是(记着,是“认为”而没有深入地去思考。)维护这一思想的孔子也打倒、批烂、批臭。(当然了,我现在站出来为这一思想正名,肯定也会遭遇到这些不明就里的人们的痛恨的(一笑))
但是,今天在这里,我敢肯定地说,其实世人特别是妇女同志们对“三从四德”思想厌恶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当他(她)们一听到这个“从”字的时候,立马就会从“三从四德”这一思想里想到绝对的顺从,从绝对的顺从这一思想里,就会想到女性被歧视,就会想到妇女人身权力自由被限制。这种看到文字就想当然地“认为”的思想行为,就是人们所说的望文生义。他(她)们只看文字,而不去看说出这话时的语时与语境。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人不了解“三从四德”的思想及其积极意义的原因,这也就是许多人误会“三从四德”思想的原因。所以,为了有力地为“三从四德”思想正名,现在就让大家伙儿先跟着我来了解“三从四德”思想是从何而来?又是谁说的?它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内容?这一思想有何意义?下面我就接着来说。
二、“三从四德”从何而来?
史籍上都说周公制礼。就是说周朝建立以后,周公旦这位被圣人孔子常常梦到的大圣人(见《论语·述而篇》子曰:“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就制订出了一整套井然有序的治理国家的制度,这套治理国家的制度,也称为“礼”。于是,“礼”这种东西,就从原来只是进行祭祀活动的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上升到了国家社会管理制度层面上的一套套人人都得遵守的行为规范的东西。
“三从四德”这套妇女同志们的行为指导思想,就是周公旦制订出来的,是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的妇女同志们所要遵行的“礼”,是妇女同志们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规范。“三从”出自《礼记》中的《仪礼·丧服·子夏传》,其中这样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出自《周礼·天官》其中这样说——“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这么说,“三从四德”这套东西,并不是孔子他老人家制订出来的,而是常常被他梦到的大圣人周公旦制订出来的。那么“三从四德”思想的意义又是什么?这套行为思想对于过去的农耕社会有着很积极的意义,可是对于现在和将来,“三从四德”思想还有其积极作用的一面吗?孔子又有维护这套行为规范的思想行为吗?我下面就来跟大家交流探讨一个这个问题。
三、“三从四德”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
周公制订出的这套指导妇女同志们行为规范的思想,我们要从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生活方式来分析考虑。纵观历史发展,当周公制订出“三从四德”这套礼数时,社会正处于农耕社会,从社会经济及劳动市场来看,当时的那个农耕社会,不像我们现在这个改革开放后经济发达的社会一样职业多种多样。先来看一下我们现在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现在社会职业多种多样,我们的妇女同志们也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了,这样,我们的女同志们就有了从事职业的多种选择权,更重要的是,她们有了自己的经济来源,从而也有了掌握经济的主动权,从而又有了独立性,因而就有了多种生活选择的权力。以上这些都关乎“从”的问题,所以我要再次重点强调一下。可是我们转回头去看一看再想一想,在以前的那种农耕社会里,工作机会少得非常可怜,不要说对女性的工作机会,对男性都很少,所以,女性离开了家庭出到社会上,不去当丫鬟、奴仆,那基本上是没有什么生存空间的,结局就只能是饿死于路了。
所以,从历史的时代背景来理解“三从”中的第一“从”——“未嫁从父”,就知道,女性要是在未出嫁前不跟着父亲过生活而得到养育与保护,你叫她去跟谁?去当丫鬟、奴仆?(其实也没有几个大户人家能雇佣得上丫鬟奴仆的)还是去饿死于路?
所以,女性在未嫁时不得不跟着(从)父亲过生活。这就是“未嫁从父”之说。这就是“三从”第一“从”——未嫁从父的意思。我们再从当时的农耕社会生活状况来考虑,我们会发现,这第一“从”的意思就有家长责任这一担当要求,这责任就是女儿在未出嫁时,做父亲有养育、保护女儿的责任。这才是“未嫁从父”的真正意思,这里面就有家长责任的思想,很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我觉得不管是在过去的农耕社会还是现代这个社会,都是有着其积极的意义的。
以上所说的是“三从”第一“从”之意。下面接着说“三从”的第二从——“出嫁从夫”之意。
为什么出嫁了就一定要从夫?前面也说到是因为农耕社会时代背景的问题,那就是在当时的农耕社会里,因为职业少,女性根本没有多少职业机会,也没有经济来源,没有独立生活的权力。那么这时候她不跟着她丈夫、不依靠她丈夫生活,那她又要去依靠谁?再说了,一个女人家嫁了人,她不跟着自己的丈夫好好地过日子,难道她要跟着别的男人四处乱跑四处疯癫去乱玩吗?这样真的就是她们打倒批臭“三从四德”而追求的所谓的自由吗?如果真这样,这世界就真的会乱套了的。(此处一笑)
当然了,女性同志们看到“三从四德”这四个字时,就会联想到市井俚语中的一句话——“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而就认为即使是嫁错了郞也没有重新选择改嫁的自由。其实这都是她们自己的一种联想,也就是一种望文生义的思想。我翻遍了儒家经典,怎么也找不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一句话是从哪本儒家经典中来的,也没有找到哪一句话是不放嫁错了郞的女性不准改嫁的。想来“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一句话,不过是封建社会里的一些大男人主义者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与婚姻而乱说的一些市井俚语罢了。纵观历史,真的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种不允许女性改嫁的死规定吗?反正我没有看到这种记载,相反的是,我看到了历史上几个非常有名的名人的婚姻故事,这几个故事都证明,根本就没有什么嫁错了郞而不许改嫁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事,相反的,在婚姻方面,甚至女性还有休夫的权力。
大家不要认为没有妻休夫的事情,我看到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例休夫的故事,就是姜子牙姜太公在他未发迹之时被他老婆马氏给休了。据史料说,姜太公六十多岁了还是很穷,在商朝都城朝歌做个小本生意,好像是一位宰牛卖牛肉的牛肉贩子吧,那日子过得很艰辛很清贫。他的老婆马氏看他这样子,就认为他是个永无出头之日的穷鬼,所以很嫌弃他,最后,马氏逼着姜太公开了一纸休书,证明他们离婚了,也让她以后好改嫁他人。当时的姜太公是苦苦地哀求也没用,最后无奈,他还是给马氏开了一纸休书。马氏在拿到了休书之后,就高高兴兴蹦蹦跳跳地改嫁他人去了。据说那个“覆水难收”与春节贴对联的来由,还跟把姜太公休了的这位马氏有关哩。因为她后来看到姜太公当国君了,富贵了,于是就想跟姜老爷子复婚,这才引出了“覆水难收”与春节贴对联这两个典故,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说了。
看到了吧,这位帮助周文王兴邦富国,帮助周武王打下天下后被封到齐国的绝顶聪明之人,一国之君,在他没有发迹之时,竟然被他老婆给休掉了(此处一笑)。
历史上还有一个有名的妻休夫的故事,这故事说的是汉朝的朱买臣同志。朱买臣同志在汉武帝时官至中大夫,后来又官至会稽太守、三爵都尉,贵列九卿之位。可是这位后来官列九卿的同志,在他未出仕之时是很贫穷的,贫穷到只能靠进山砍柴担到市里去卖换得几个钱来维持家计的地步。当时他老婆也认为他可能就这样贫穷一辈子了,就很不愿意跟他过这样子的清贫生活,也逼着他写一纸休书好让她去改嫁。当时朱买臣也是苦苦地哀求苦苦地挽留,并发誓到五十岁时一定会发达,到时候一定会好好报答老婆让老婆过上锦衣玉食的美好生活。可他老婆就是不信他这穷鬼的话,而且去意已定,最后朱买臣同志只好写了一纸休书给她,由她改嫁去了。当时朱买臣同志去买的那一纸休书的银子还是去跟别人借的,可见当时他那穷样,也可见他老婆所以铁定了心要把他休掉的原因了。所以,不要认为中国古代妇女没有权力,那时候她们的权力还真的大到可以休夫的。而且以上这两例还不是因为丈夫“不正”,而是穷的原因。
因此说,在那时候,丈夫穷都可以是妇女休夫的理由,何况是嫁错了郞,就更有休夫的理由了,所以有些人攻击说“出嫁从夫”论就是即使嫁错了郞也不能离婚不能改嫁的限制女性婚姻自由的思想,是一种封建腐朽落后的思想,这种想当然地“认为”的思想,就是望文生义。
还有些人认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句话是要求女性在丈夫去世后不得改嫁他人的意思。其实儒家思想中也没有这样的要求。我们再来看一段史籍,《周礼》是刘歆十分推崇的书,他认为此书出自周公手作,是“周公致太平之迹”。《周礼·地官司徒》中的《大司徒》、《媒氏》。《大司徒》列有遇灾荒时的十二条政策,其中第十条便是“多婚”,也就是让失去配偶的男女结合,以增长人口。从《周礼·地官司徒》中的这段话来说,如果说周公在制礼的过程中有要求夫死而妻不得改嫁之意,那又何来《大司徒》中“多婚”的这条规定。周公旦他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了吗?可见,在春秋时期,就没有什么夫死妻不得改嫁之规定。周公制的《周礼》中的这句话,再一次有力地为我证明,证明有些人说的“出嫁从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句话是要求女性在丈夫去世后不得改嫁他人的意思就是一种望文生义,就是一种嫁祸于孔子的阴谋思想行为。不信尔等接着再来看看孔子的家事。
来看看你们认为最有力维护“三从四德”这种限制女性权力自由思想的孔子还有他的孙子子思,看看他们家对待夫死之后妇人能不能改嫁的行动。据《礼记·檀弓下》里记载:“子思之母丧于卫,赴于子思(有人跑到子思家里向子思报丧),子思哭于庙。”这段历史记载很清楚地反映出这样的一个事实,就是子思的母亲在他父亲鲤死之后,就改嫁到卫国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尔等认为的最有力维护“三从四德”这种限制女性权力自由思想的孔子,却没有因为自己的儿子鲤死了而去阻挡其媳妇改嫁到卫国。从这里,又一次证明了尔等所谓的“出嫁从夫”、“嫁鸡随鸡”的思想是夫死后不得改嫁的限制女性权力自由的思想这句话是错误的,是一种望文生义。
所以说,大圣人周公旦在制订出“三从四德”这一套礼数时,其思想里,应该没有强制规定妇女即使嫁错郞了也必须紧跟着夫而不得改嫁,也没有强制失去丈夫的妇女只能守寡终老而不得改嫁的意思。从当时社会从业状况的时代背景来看,再综合上面史载中的几点所述,我们也可以看出“三从四德”第二“从”即“出嫁从夫”的真正意思,就是出嫁了的女人,因为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职业工种非常缺少而没有从事职业劳动的机会,这样她们就没有经济来源,也就没有独立生活的可能性,所以做为丈夫的,就要有养活与保护好自己妻子的责任担当。其实这就是一种生活责任担当,是做丈夫的责任担当!这才是“三从”的第二“从”既“出嫁从夫”的真正意思。
在这里我就要郑重地说说我的一个想法,我觉得有些人真的是很莫名其妙,我真的搞不懂他们到底有什么理由、有什么资格去反对人家的妻子跟着人家老公过日子的事。“嫁鸡随鸡”,这嫁老公跟着老公过日子有错吗?难道你还想要他 老婆跟着你过一起混日子?(再笑一个)
说完了“三从四德”中的两个“从”,接下来再说说这“三从”中的第三“从”——“夫死从子”。说到这个话题心情有点沉重,内心感到有点凄惨。夫死从子。一个女性,丈夫去世了,这时候对许多女性来说,由于生育儿女落下些病,加上年老体弱,这时的她们,生活可能就无依无靠了,那么此时的她们不跟着自己的儿女过生活,谁又会去照顾年老体弱多病的她们哩?
许多人特别是咱们的女性朋友们最讨厌、最批判“三从四德”思想的理由应该主要是这第三“从”——夫死从子,许多人可能是望文生义,认为这第三“从”是要求女性在夫死之后绝对不得改嫁,而必须跟着孩子们过,因此有许多人从女性婚姻开放自由思想上来批判这一“从”,他(她)们恶狠狠地大骂说为什么要规定夫死从子,夫死了妻子就不能改嫁他人了吗?在前面说到的第二“从”里,我已用《周礼·地官司徒》和孔子家事来证明,这“从”的思想并不像尔等望文生义地认为的这样,认为夫死妻不得改嫁他人,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其实,对于“夫死从子”之说,周公的用意是在教育那些失去了父亲的儿女们要照顾好母亲。这时的母亲不跟你跟谁?难不成把老寡母赶出家门?
所以这“夫死从子”并不是为了限制失去丈夫的妇女不能改嫁,了不是为了限制她们的自由,而是为了女性的生活考虑而已。这是很有超时代的社会价值意义的。
所以,我们要从圣人的发心、用心去思考周公制订的这“三从”之礼,到底是为什么?其实,这是在当时小农经济社会状况下制订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照顾没有独立经济能力的女性。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三从”并没有什么歧视、限制、压迫妇女的思想,反而是出于对女性的尊严与爱护而制定出来的,是一种保护女性的思想。是男人的一种责任担当。
综上所述,这“三从”的思想,从当时的农耕社会经济状况来看,就是要求我们男性朋友们要有一种责任感,要有男子汉的担当。他责求我们这些男人,当父亲的做为一家之长,对处于幼少年时期的儿女们的生活与教育必须要负责;做丈夫的就要挑起一家之主的担子,对妻子的一切生活要负责担当;而丈夫死后,母亲也年老体衰了,娘家父母也或老或死了,那么这个时候作为儿女们就要担负起照顾寡母的生活责任。
如果明白这些,尔等就不会批判“三从”思想了。
所以,对于这个“从”字,我希望大家不要一听到就往绝对顺从、绝对地被限制与受歧视那方面想,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反而会认为尔等真的是受奴化思想影响很深,心灵深处已具有深深的奴性镂印了。
要知道,“三从”思想从来就是为了照顾好女性。而这“从”的思想里,也从来没有“绝对”服从的意思。
在这里我还可以再举出写于明朝的《封神演义》一书来证明我的说法,《封神演义》中有一段之样说: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这思想里面有绝对的“从”的奴性思想吗?没有,只是尔等望文生义而已。
(未完待续,接下来说“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