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因为妻子身怀六甲,行动不便,第一次没有回故乡过年,当青城鞭炮声响起的时候,我的心却飞到了故乡的夜空中,故乡的小路,故乡的杨柳,故乡的渠壑,处处留着我的脚印,留着儿时的欢乐与长大成人后的眷恋。故乡的风满含春意裹着我的思念,袅袅炊烟撩拨着我绵绵乡愁,乡音在耳畔缠绕,梦里我的脚步已在故乡的村头留连。故乡的一草一木,早在我的梦里打湿相思的枕巾,乡愁是游子永远的牵挂,想着故乡,就如儿时牵着母亲飘动的衣襟。
我的故乡在中国地图几字形黄河岸边,自小就听老人说,千里黄河,唯富一套,故乡是塞外的米粮川,出产小麦、瓜子、西瓜等各种农副产品,梦里无数次出现黄昏时连绵不绝金黄色的向日葵田,像金色的火焰点亮我成人后许多美好的记忆。故乡肥沃的土地孕育了勤劳朴实的人民,民风淳朴,乡情浓烈。60年代困难时期,这里的野菜不知救活了多少走西口的难民,后来他们就在此落地生根,改变了最初的乡音,渐渐与这片肥沃的土地融为一体。
故乡的年味是那么浓烈,像一杯陈年佳酿,让人回味无穷。儿时的故乡一进腊月,各家的大娘婶婶、大姑娘、小媳妇儿就开始忙活了,煮猪头、猪蹄子、羊头、羊蹄子,打扫家,扫院儿,炸麻花、炸糕,炸酥鸡、炸丸子,蒸馒头,压粉条,磨豆腐,生豆芽…。到了腊八,母亲会早早起来,天还没亮就做好腊八粥,到院里敬神(类似于蒙古族喝酒时敬天地),祭念过海的八仙。而我揉着朦胧睡眼起来就吃一口清凉爽口的腊八粥,就知道年越来越近了,满怀期盼的小胸膛里就如踹了只小鹿,天天开始和大人们数着日子,帮大人干活也越来越起劲。就在每天帮着母亲抱柴火中,腊月二十三到了,这一天按故乡的习俗是灶王爷的节日,村子里会有担着担子拨着拨浪鼓卖麻糖的货郎,母亲会给我们几个孩子买麻糖吃,教我们不要说脏话,不要搬弄是非。母亲还将麻糖化了糊在灶膛口,寓意堵灶王爷的口,希望全家一年和和睦睦,不发生口舌之争。一过二十三,年味儿就更浓了,母亲会给我们兄妹几个扯布料做衣服,做好了当时是不舍得穿的,一定要等到大年三十才从头到脚换新衣,小时候,这身衣服会整整穿一年,等再过年的时候才换新衣服,现在日子好了,天天都像在过年。翘首期盼中年根越来越近了,腊月二十八好多邻居屋前屋后已经贴满了红红的春联,一派红火。小时候的春联都是5毛钱一张的红纸,我和大哥裁红纸,裁的时候要数好窗户,正房和凉房的春联尺寸不一,纸的叠法也不一样,叠好了用细线一拉,保准红纸整整齐齐,裁好了就去找村里有文化写一笔好毛笔字的四爹写,他家有厚厚的一本对联集锦,各种对联都有,我就在身边帮他兑墨,摆放写好的春联,待到墨干的时候将所有的春联整理成卷拿回家,一路上欢欣雀跃,甭提有多高兴了。村里还有的人家贴白色、黄色或绿色的春联,这是为了缅怀过世的老人,老人过世头一年必须贴白色的春联,第二年黄色,第三年绿色,三年后才可以再贴红色的春联,简单的禁忌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百善孝为先的哲学。
年三十在孩子们热切期盼中终于到了,父亲会早早去野地里掏很大一丛野枸杞灌木,到除夕夜的时候笼旺火,中午母亲会用大铁锅炖鱼,吃了会年年有余,光景一年好过一年,夜幕降临的时候二哥会把各种爆竹烟花用箩筐端回家,我们兄弟几个和父亲围坐在炕头把所有炮的捻子都剥好。之后,一家人坐在餐桌边互相致以新年最诚挚的祝愿,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只等除夕夜的降临,钟声响起时,父亲点着旺火,火光冲天,鞭炮齐鸣。我们家的旺火总是村里最旺的,等火小的时候,大人小孩儿都要跳火龙,这样可以消病去灾,带来好运。都说火越旺日子越殷实,小时候总以为是父亲的火点燃了全家火红的日子,长大后,才渐渐理解日子越来越红火是因为我们处于一个好的时代,在国家好政策的帮助下,父母辛勤劳动不懈耕耘才有今天的美好生活。
初一开始,陆陆续续就有亲戚来拜年了,在故乡,拜年的酒席是不撤的,有凉拌豆芽、有前面提到的各种熟肉等凉菜,亲戚朋友辛苦了一年,过年了聚在一起,几杯酒下肚,场面立即热烈起来,聊聊去年的收成、孩子们的学习工作、春晚戴帽子东北老头的小品…,欢声笑语充满整个屋子,乡情溶于酒浓似酒!
大年初二在故乡称为姑爷节,嫁出去的姑娘一般不在娘家过年,姑娘和女婿要在初二的时候登门,岳父岳母和妻舅们必须摆酒摆菜,热情招待。初二一早母亲还会早早起来接财神,天未亮的时候母亲抱一些柴禾回来,进家的时候会说接回财神了,我们在屋里要应和着,表达着对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年景朴素的期望。
年就这样每天沉浸在幸福中过着,故乡有这样一句话“出不了正月过不完年”,表现出故乡浓浓的乡情和浓烈的年味儿。随着经济的发展,好多年货都不自己做了,拜年的时候都开着轿车,酒也不像以前那样劝了,但不管怎样,改变不了的是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和植根于故乡的浓厚乡情。在外的游子今年一定努力工作、好好生活,来年一定回家过年!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