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窗外静静的街道,看到全国每天新冠感染者的数字,我觉得应该理性的思考这场防疫了。
1、还是那个导致新冠肺炎的病毒吗?
不是了。病毒已经变异了好多代,现在的病毒传染性增强了,可毒性减弱了。刚刚出来的病毒只要感染下呼吸道,导致肺部病变,当时出现的就是肺磨玻璃化,最终感染者因不能呼吸导致死亡。现如今的病毒以感染上呼吸道为主,很少导致肺部病变,所以被感染后基本都是轻症、无症状,重症、死亡率都大大降低了。
2、疫苗接种率和疫苗的保护作用
我国新冠疫苗接种人数已经超过13亿人,接种率达到90%以上。我们还在提倡疫苗的应接尽接,出发点没有错,可应该分析一下疫苗接种率提升的可能性有不有,有什么办法可以提升。看看下表,从2021年3月底,到2022年11月初,全国累计接种疫苗的剂次及单日接种疫苗剂次来分析,每天接种剂次和总的接种剂次都趋于稳定了,再要提高疫苗接种率可能性较低难度较大。因为没有国家层面的数据支撑,我分析现在不能接种疫苗的主要有两类人:患有各种疾病不能接种的成年人和18岁以下未成年人,这些人不是经动员就可以接种的。而每天在增加的接种人员,则主要为满足接种年龄限制的青少年,这个数字是基本稳定的。

疫苗的保护作用应该是可以肯定的。现在感染者重症率、死亡率的降低以及感染者基本以无症状为主、轻症占比不高,除了病毒的变异外,疫苗的保护功不可没。我们现在要考虑的是,加强针接种超过6个月之后,疫苗保护作用是否降低,是否有必要加强第四针?不能再纠结于疫苗接种率的高低了。
3、舆论导向及引导
我们前期的宣传大多着重于强调感染病毒的危害,面对疫情,政府也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予以隔离管控,由此造成大多数百姓觉得新冠病毒可怕,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后期有必要宣传新冠病毒的可防可控可治。中国的百姓是最听话和最懂自我保护的百姓,只要宣传到位,在正常生活中,百姓都会注意自我保护。
4、医疗挤兑的问题
这实际是个假命题。我们现在提到一旦放开,会出现医疗挤兑,医疗机构讲不堪重负。可出现这种情况的前提条件是:宣传不到位,老百姓恐惧感染;大面积的感染;大量的重症以上患者。这是本末倒置了。如果有了正确的舆论引导,老百姓可以做好防护,老百姓了解了轻症、无症状(其实无症状不经核酸检测,感染者自己都不会知道)会自愈,挤兑医疗资源的风险是可以避免的。
我们现在讲得最多的是感染病毒后对老人、小孩的危害。危害确实有,但是家有老人小孩的家庭,在生活中会更加注意自我防护,而老人出去的机会少后者可以自加控制,老人被感染的机会并不高;小孩这方面倒是值得注意。不过即使按死亡率很高的香港来说,截至2022年6月17日,19岁以下青少年感染数伟122413例,死亡12例,死亡率为万分之一少一点点。大陆18岁以下青少年不能接种疫苗,和香港又是同一人种,所以和香港比较是由意义的。
5、封控和核酸检测
全域封控,人员失去了流动性,对经济的打击是致命的,不到万不得已,不要采取全域封控的极端手段。需要封控时,必须精准,这方面北京等大城市做得比较好,高中风险区的划分精准到楼栋甚至单元,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百姓生活地影响和对经济发展的打击。
很多地方在封控几十天之后,还会检测出感染者,但一直发现不了问题所在。这就要反思核酸检测中的问题了:一是准确度,二是检测过程中是否出现交叉感染。实际上感染也只会发生在检测过程中了。我们现在过于强调形式的东西,比如要求人员之间有多大的间隔距离。其实即使有感染者存在,在双方都佩戴口罩的情况下,被感染的机率时比较低的。我们知道病毒时气融性的,核酸检测过程中,如果感染者存在,检测时他会将病毒喷洒到空中,那么他后面的几个检测者在摘下口罩之后,被传染的几率很高,在密闭的空间尤甚。怎么进行核酸检测,值得探讨,大规模运动式核酸检测的方式肯定时不适宜的。
快三年了,病毒不会主动灭绝,我们必须面对与其共存的现实。希望我们的防疫政策、防疫方法和手段都与时俱进,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