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舌尖上的中国2》系列纪录片中,制片人可谓给足了陕西特产美食的面子。在开头的第一集里就一口气介绍了两种独特美味的陕西面食,让陕西面食挣足了面子,也让我这个小小的陕西人有点洋洋得意。高兴之余,忽然想起我们好像还有很多优秀的面食被遗忘了!所以闲暇之余随便翻找了下,给大家提供点陕西其他面食的资料,免得面条和面疙瘩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裤带面和臊子面兄弟上了央视而眼红。秦味百回,至臻佳品!作为陕西人,我骄傲!!!
有名的陕西特产有很多,包括像《舌尖上的中国》这样比较上档次的纪录片都忍不住选了几种来剖析中国的文化。第一季选的是陕北榆林的黄馍馍,第二季则是把目光转向了面食类,在第二季的第一季,就大篇幅地向各地观众展示了陕西特有的面食:岐山臊子面和蓝田裤带面。面食在中国种类很多,各有所长,陕西也并非只有这两种好吃的面食。在这里给大家介绍另外一种很不错的面食,它未必有那么出名,但绝对好吃。就像山野乡中的美女,不会声播四方,却未必不美丽。
以下是出现在《舌尖上的中国2》里的两种面食。
陕西就是一个面食王国,老陕们最爱的食物就是面,面食的种类那更是多的数不过来,并且不同地方的面还各有特色,重要的是每一道都是令你垂涎欲滴的美味!小编精心挑选了九大经典陕西面食,让你的陕西之行充满诱惑的味道!
蓝田裤带面
蓝田裤带面
陕西蓝田裤带面,陕西八大怪之一的“面条像裤带”,俗称“biang-biang”。正宗裤带面,需要用关中麦子磨成的面粉擀成,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越吃越美赛神仙。
岐山臊子面
岐山臊子面
喝几杯西凤酒来此小坐,,吃两碗臊子面不虚此行。陕西省臊子面历史悠久,尤以宝鸡市岐山县的岐山臊子面最为正宗,起源于商周,清代已经很驰名。岐山臊子面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臊子面要求宽汤,即汤多面少,并突出酸辣味。所谓煎、汪即面条要热的烫嘴、油要多,才能体现此面的特色
以下是被《舌尖上的中国2》遗忘的陕西面食:
油泼面
油泼面
油泼面是在周代礼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秦汉称汤饼;隋唐叫长命面,下入锅内久煮不断;宋元称水滑面。油泼面最早在案板街,炭市街经营,西安很普遍。手工擀制又粗又宽面条,开水中煮熟后捞在碗里,配上葱花、肉丝、花椒粉、盐面配料,撒厚厚的辣椒面,顿时满碗红光。
户县软面
户县软面
陕西的口头禅里就有“金周至银户县”的说法,户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极好的自然风水产出的麦子,穗大而厚实,磨出的面粉精白而细腻,做出的面食幽香而筋道。户县软面面条,宽约两指,长约两寸,不薄不厚,冒着热气,散着幽香。这香味散发着天然的麦香味,幽幽的、纯纯的、Cuan Cuan的、油油的、酸酸的、脆脆的、有点辣辣的,总之是一种面香、菜香、肉香、豆腐香、料香混合到一起的浓郁香味!
杨凌蘸水面
杨凌蘸水面
面白薄筋光、油汪蒜辣香、汤面分盆装、越嚼口越香。杨凌蘸水面的面和汤是分开的,吃的时候从大面盆里夹出宽厚且长的面条拉到碗里的汤中,然后夹着面条一口一口地咬着吃。杨凌蘸水面讲究个一青二白,青则可以是菠菜、苜蓿、豌豆苗等等,总之是要有那水草一般招摇的青绿于水,面是拉出来的,宽3-5厘米,长1.5-3米,厚2-3毫米,白白的盘绕于青绿之中。
摆汤面
摆汤面
面与臊子分开盛放,妙就妙在这一碗上好的臊子汤,汤中配有黄花、木耳、油豆腐丁、西红柿、蒜苗、韭菜、葱花、肉丁等。一碗温汤细面条,吃时挑一筷头面条放入臊子汤中,来回摆动,让其充分沾上调味汁子。面薄筋光,油汪汤煎,酸香适口,有人赞“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象条线,吃到嘴里光又绵。”
礼泉烙面
礼泉烙面
礼泉烙面早在秦朝时就有“大秦第一面”之称,是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被誉为“世界面食之鼻祖”。可加汤食用,亦可干吃。其特色吃法称之为“泖(音:miao,一声)”,即将面盛在碗中,反复用开水浇之。然后调上佐料,即可食用,佐料的调配比较独特,用上等的猪油调和辣椒面,配以葱花、韭叶、盐及当地酿造的香醋。
浆水面
浆水面
浆水面,相传该名是由汉高祖刘邦与丞相萧何在汉中所起,用时令青菜腌制出浆水,手擀细面,调入蒜辣子红油,令人口味大开,醒酒解晕,清酸爽口。汉中浆水面,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浆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菜)为佳。关中的浆水面类似于酸汤面,是夏季常见小吃,浆水菜的菜多为芹菜。
菠菜面
菠菜面
菠菜面,陕西的一种汉族特色面食,是加入菠菜粉和面做成的挂面。菠菜面,不仅有菠菜的营养,也融合了石磨挂面的营养。石磨在低速运转的过程,不产生高温,保留了小麦原有的多种营养成分,特别是维生素E的含量是普通面粉的18倍,并且含有适量的麦麸和小麦胚芽油,是名不虚传的绿色健康食品,传统石磨凝集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