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评价对我国来说,意味着这是一款性能较好,同时技术难度又在我国工业发展潜力以内的产品。加上同时期的歼-13战机由于涡扇-6的进度拖延正陷入苦难境地,所以1979年,几乎是三管齐下地,国防科工委和相关部门做了三件事:
第一, 让设计部门研究论证歼-13和R-29-300配合的可能性,并在1980年正式批准了换发的决定。
第二, 歌星厂赶紧弄一个发动机台架,赶紧把鼓捣来的发动机架上去把相关性能数据测出来。
第三, “户口”也有了样机也有,别愣着赶紧动手仿制吧,给你定了,就叫涡喷15。当时的歼-13正愁涡扇6没谱呢,有了靠谱的涡喷15赶紧给用上了,虽然总师不大愿意,嫌这东西太粗,影响美观和后向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