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叫涡喷15A,算不算一台国发呢(转载)

楼主:ck7543a 时间:2018-11-18 17:32:21 福建 点击:950 回复:18
脱水 打赏 看楼主 设置

字体:

边距:

背景:

还原:

  涡喷15的原型就是R-29-300型涡喷发动机,户主嘛,就是这位
  

打赏

0 点赞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举报 | 楼主 | 埋红包
楼主发言:18次 发图:20张 | 添加到话题 |
楼主ck7543a 时间:2018-11-18 17:33:31 福建
  涡喷15的来源比较简单,毕竟是一种纯粹仿制的型号,没有那么多惊心动魄的弯弯绕。1978年,我国从埃及用易货贸易的形式交换回了一架米格-23战机,顺便也引进了配套的两台R-29-300型涡喷发动机。引进的米格23内部代号叫做18式,而发动机的内部代号则叫55式
  
楼主ck7543a 时间:2018-11-18 17:34:17 福建
  R-29-300的最大推力有12.5吨,是我国第一次接触到最大推力10吨以上的歼击机用先进发动机,考虑到同一时间里我国还在很起劲地测绘仿制R-13F-300这种6吨级别的发动机(也就是后来的涡喷13),这种发动机当时被我国评价为“设计结构比较简单、布局合理紧凑,获得了较高的推重比和较高的单位迎面推力”。设计简单布局合理,这话一听就是在夸人嘛!
  
楼主ck7543a 时间:2018-11-18 17:35:04 福建
  这种评价对我国来说,意味着这是一款性能较好,同时技术难度又在我国工业发展潜力以内的产品。加上同时期的歼-13战机由于涡扇-6的进度拖延正陷入苦难境地,所以1979年,几乎是三管齐下地,国防科工委和相关部门做了三件事:

  第一, 让设计部门研究论证歼-13和R-29-300配合的可能性,并在1980年正式批准了换发的决定。

  第二, 歌星厂赶紧弄一个发动机台架,赶紧把鼓捣来的发动机架上去把相关性能数据测出来。

  第三, “户口”也有了样机也有,别愣着赶紧动手仿制吧,给你定了,就叫涡喷15。当时的歼-13正愁涡扇6没谱呢,有了靠谱的涡喷15赶紧给用上了,虽然总师不大愿意,嫌这东西太粗,影响美观和后向视野
  
楼主ck7543a 时间:2018-11-18 17:35:56 福建
  看起来涡喷15有了光明的前途,但是过了一年,歼-13这个项目就下马了。涡喷-15的仿制工作也就被搁置了。直到1983年歼-10发动机选型时,涡喷15因为技术简单可靠,性能也还可以,被空军和国防科工委“硬点”作为歼-10的动力系统。从过渡的涡喷15到最终的AL31FN,歼-10还真是和毛发关系匪浅的战机

  

楼主ck7543a 时间:2018-11-18 17:37:06 福建
  然而这时候的涡喷-15其实挺尴尬的,一方面在东西方都已经向涡扇发动机时代大步迈进的时候,给歼-10这么一款当时计划在1996年定型,世纪之交批量服役的中国空军目标型飞机继续用涡喷显然是不负责任的,但另一方面当时“太行”都没有正经开始开发,涡扇-6则开发地一点都不正经,环顾国内,好像也只有涡喷-15能够担起这根大梁。涡喷15虽然不甚先进,但是确实在技术和性能之间能达到折中的方案
  
楼主ck7543a 时间:2018-11-18 17:38:08 福建
  经过复杂的告御状性质的老专家联名信之后,更高级别的老领导意识到了先进涡扇发动机的重要性,“太行”也在1987年获得正式立项,并被定为歼-10最终量产机型的动力系统。涡喷15则被仅仅作为过渡阶段发动机,用于歼-10原型机阶段的试飞工作。实际上1998年首飞的歼-10在当年的计划里,是要在1996年就服役的家伙,进度必然是赶的

  为了试飞专门上马研制一款发动机,这事儿听起来怎么不合理?尤其对于在上世纪80年代还穷得一分钱不舍得乱花的中国而言,这怎么听起来不像是真的。解放军铺张浪费的时候不多,反正涡喷15研发肯定不是其中之一

  确实也不是真的,所谓供歼-10试飞测试用的涡喷15,根据当时的计划,是这样来的:

  首先从国外采购原装的R-29-300型涡喷发动机,随后将发动机运回国内,按照歼-10的技术要求,自行对包括机匣附件等部件进行重新设计和改装,并通过进一步的改进实现扩大包线、增加引气量、提高燃油温度等目标,以接近歼-10试飞所需。经过这么一番折腾的R-29-300发动机,就可以被称为涡喷15A了!从技术角度看,这确实挺合理,毕竟歼-10的早期试飞原型机就那么几架,总共需要的发动机就那么点,而埃及当时好几十架米格-23和上百台R-29-300发动机,卖给中国几台凑合用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从产品名称的角度讲,虽然这个发动机确实是经你手改过的,但是改了的发动机就给了个涡喷15还A上的名字,总觉得有点……不大厚道。
楼主ck7543a 时间:2018-11-18 17:38:44 福建
  歼-10的原型机本来也不多,靠进口发动机也能支撑……这话说的,后来量产的发动机不也都是进口的么
  
楼主ck7543a 时间:2018-11-18 17:39:45 福建
  随后在1988-1990年间,歌星厂以手头的发动机为基础,完成了改进所需的各类设备方案以及相关实验,研制了涡喷15A全尺寸金属模型样机,并在1991年4月将样机送往成都,供歼-10全尺寸模型组装时使用。后来的故事,就是留里卡的后辈来主演了

  1992年以后AL-31FN一口气取代了过渡的涡喷15和目标的“太行”,成为了歼-10唯一的主要动力。而本来就立足于“买机修改”的涡喷15A自然是迅速停止了研制,此后除了帮助国外维修过几台米格-23的发动机之外,歌星厂涡喷15的故事,真的就没有下文了。
  
楼主ck7543a 时间:2018-11-18 17:41:29 福建
  通过海淘代购,中国以最快速度在1981年从加拿大搞到了两台CFM-56,从而为“太行”核心机研制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上说,从发动机1981年底到货之后起,太行发动机的研制应该就算是进入了快车道。但这个实际情况,其实是相当纠结的。

  纠结在哪里呢,纠结在型号上。

  80年代的中国航空工业科研体制嘛,是所谓的“产品服务于型号”,如果没有挂上型号的话,一个作为子系统的项目在那边自己干肯定是没人支持你的。所以“太行”发动机研制团队在一方面了解CFM-56的结构、材料、核心机设计以及搜集美国通过同一核心机开发多款发动机的经验之外,重要的事情就是给“太行”“找户口”。
  
楼主ck7543a 时间:2018-11-18 17:42:06 福建
  但当时的国内经过空军装备发展规划调整和缩短战线之后,好些个原本可以挂靠的“户口”现在都不复存在了:老歼-11在70年代末就没戏了;歼-9项目在1980年全面停止;歼-13项目在1981年3月也黄了;歼-8两侧进气系列用不上这么大直径的发动机……最后只剩歼-10项目需求和“太行”对口。歼-9只剩下北航这么个模型了,自然是顾不上给“太行”挂户口的事儿了
  
楼主ck7543a 时间:2018-11-18 17:42:58 福建
  1983年9月,航空工业部科技委在北戴河开会,审查和评议歼-10(当时还叫新歼)的发动机选型问题,通过无记名投票加上加权平均的民主形式,从涡扇-6改、涡喷15和“太行”三款发动机里推荐了“太行”。一个先进涡扇,一个涡喷,一个旧涡扇,太行技术领先,胜出是很科学的
  
  
  
楼主ck7543a 时间:2018-11-18 17:44:38 福建
  推荐结果交到空军和国防科工委那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地被拒绝了。然后空军和国防科工委“硬点”了仿制R-29-300的涡喷15,理由也猜得到:进度快,技术成熟。对歌星厂来说,这其实属于内部矛盾,反正涡喷-15和“太行”都是本厂出品,倒也不是很亏。但是和大家伙一齐黑的什么东北人咋样咋样不同,当时的歌星厂和航空工业部并没有就此放弃,毕竟大费周章买回来的CFM-56和技术构想不能放弃,所以1985年年底,航空工业部在进一步论证和分析了核心机技术的情况下,决定“告御状”,由程华明、吴大观等九名专家联名写信要求中央支持涡扇发动机项目。你别说这还真管用,批示下来之后,1986年-1987年国防科工委先后又对太行进行了论证调研,确实也认同有太行更适合歼-10的意见,因此在1986年的计划中,确认歼-10最终要装备“太行”发动机,而考虑到歼-10原计划90年代初中期就可能要造出原型机试飞,“太行”这时候是肯定赶不上进度的,所以在1987年有做出了使用涡喷15作为歼-10试飞阶段的过渡动力的决定。西方早年设想的歼-10,当时这个直溜溜的身子很明显还不是要装AL-31FN的节奏
  
楼主ck7543a 时间:2018-11-18 17:45:26 福建
  至此,歼-10配“太行”算是基本确定了,但是这过程中调研、论证的工作花了整整八年,而实际上其中真正用于摸底和分析的时间并没有这么久。而在这轮艰辛的立项过程中,国防科工委和空军对于涡扇发动机需求的不明确甚至抵制,在一定程度上让“太行”从立项开始就遇到了拖延。

  当然说到底国防科工委和空军这种态度的根源还是“穷”,穷人家的好钢不仅只能用在刀刃上,还只能用在一把刀的刀刃上。砍掉它们只留歼-10是因为没钱,在涡喷15和“太行”之间只想留一个,也是因为没钱
  
楼主ck7543a 时间:2018-11-18 17:45:58 福建
  而从1988年开始,随着“太行”的验证机正式上马,中国航空工业开始真正体会到,自己和世界一流的差距有多大了。

  验证机的技术要求相对并不高,特别是在寿命等角度都没有太高的指标,加上厂里为立项准备已久,所以1987年有关验证机的设计图纸就已经初步完成,之后经过一年苦战,首台验证机在1988年的最后一天上了试车台台架。试车这件事,很大程度上就是字面意思上的“烧钱”
  
楼主ck7543a 时间:2018-11-18 17:46:43 福建
  但是原计划1年搞定的验证机调试最后却花了3年时间,原因还是出在一个“穷”字,由于拨款只给了两台验证机的钱,而为了防止两台发动机“一损俱损”,厂里只能先出了一台验证机开始试验,结果试验中因为喘振等几次故障导致了发动机的损坏事故,而在维修验证机期间,试验因为无机可做只能暂停。

  这个故事和因为经费所限,当歼-8I首架原型机因为事故被烧毁时,没有其他的备份机可以用于替代试验,而只能重新装备一架原型机,导致飞机首飞推迟一年几乎是一模一样,而中国航空人因为“穷”在那个时代吃的苦头,也不止这一次。不幸的型号的不幸,大抵都是因为一个“穷”字
  
楼主ck7543a 时间:2018-11-18 17:47:18 福建
  由于试验不顺利,原始设计被反复修改,加上试验经费不足,“太行”验证机达标已经是1993年了,两台验证机完成研制已经是1994年的事情,而这时候,“太行”与歼-10的缘分,已经随着AL-31FN的出现差不多走到了尽头。1992年中国引进了苏-27,也就在同一年,AL-31FN取代“太行”成为歼-10动力成为官方决定
  
楼主ck7543a 时间:2018-11-18 17:48:09 福建
  1992年5月,在对AL-31F和“太行”进行了综合比较和与歼-10进行协调,并与俄罗斯商定了AL-31FN的改进和生产问题之后,国防科工委正式决定,歼-10配装AL-31FN发动机。航空工业部在随后也下发了相关文件做了具体安排。从此以后,“太行”不再作为歼-10有限装机的发动机型号,而此后歼-10与“太行”的业务交集,也就只剩下几架使用“太行”进行试飞的原型机。
  
  
发表回复

请遵守天涯社区公约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