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城
是指臺灣在清治時代後期於臺北大稻埕與艋舺兩地之間所構築、面積達1.4平方公里的城廓,因為是臺北府所在,又稱為臺北府城,是臺灣最晚興建的城池。臺灣建省後,臺灣巡撫衙門、臺灣布政使司衙門等兩大行政機關皆設於此。有別於臺北城外的已開發聚落,城牆內的街區被稱為「城內」或「城中」。
這座用石材紮實建起的城池於光緒5年(1879年)研議規劃、光緒8年(1882年)開工,光緒10年(1884年)竣工。然而這座歷經多任清朝官員主持才建好的城池,真正存在的時間不到30年。
進入日據時期後,臺北城開始遭到拆除,至明治37年(1904年)年底時,所有城牆與西門(寶成門)均遭拆卸,僅剩下五大城門中的四座。這四座城門現以「臺北府城—東門(景福門)、南門(麗正門)、小南門(重熙門)、北門(承恩門)」名稱列為古蹟.
台北府城五座城門的現況:
● 北門 (承恩門):原貌,依然屹立
● 東門 (景福門):1996年城樓改成北方宮殿式,依然屹立
● 南門 (麗正門):1996年城樓改成北方宮殿式,依然屹立
● 小南門(重熙門):1996年城樓改成北方宮殿式,依然屹立
● 西門 (寶成門):1905年日治時期被拆除
北門 (承恩門)
1895-1901年間的臺北府城北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