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民刊漫记》出版

楼主:朱晓剑 时间:2019-08-23 15:45:15 四川 点击:921 回复:5
脱水 打赏 看楼主 设置

字体:

边距:

背景:

还原:

  
  

  编辑推荐
  它们存在着,却正在消失着,翻开旧书卷,这些文字里的山水仍如眼前一般鲜活。寻味中国读书民刊,回想那些被遗忘的时光。

  内容简介
  本书翔实、全面地介绍了近几十年来,中国读书民刊发生、发展的历程,以及在当下网络媒体的巨大冲击下,读书民刊的生存现状。每一本民刊,都凝聚着一个或者一群爱书之人的心血,当它们随着时间不断地消失,谁还能寻到当初的踌躇心绪?

  作者简介
  朱晓剑,专栏作家,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巴蜀文化研究中心顾问。2013年,其家庭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全国“书香之家”。曾任《成都客》等刊物主笔,在多家媒体开设专栏。著有《书式生活》《杯酒慰风尘》《闲言碎语》《美酒成都堪送老》《闲雅成都》《吃茶记:一半成都一半茶》等二十部作品。

打赏

0 点赞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举报 | 楼主 | 埋红包
楼主发言:5次 发图:1张 | 添加到话题 |
楼主朱晓剑 时间:2019-08-23 15:46:28 四川
  序一 读书民刊,你好
  倘若我们来研究读书民刊的发展史,还需从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思想解放说起。此时,各类民间刊物风起云涌, 如诗歌民刊、行业内刊等,而读书民刊只是众多民刊之一。它出现的时间较晚,但影响力与日俱增。至于何为读书民刊, 曾引起不少争议。简言之,读书民刊需满足这样的条件:供某社会团体或民间组织内部交流使用,没有正规出版或发行刊号的民间印刷物。其生存方式多为挂靠在文化单位,靠自筹资金、集资开办等。
  2000 年4 月,《开卷》在南京创刊。此前,国内就有各种读书刊物出现,如《读书》《书林》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刊物渐渐失去活力,而读书民刊却因有一定的定力,从而保持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如《开卷》就团结了国内最顶尖的一批文化老人和青年学者、作家。以《开卷》为首的读书民刊近些年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同样,我们可看到的是,全民阅读的风气培养与读书民刊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楼主朱晓剑 时间:2019-08-23 15:47:07 四川
  序二 读书民刊的发展
  《开卷》创刊以后,国内一些城市如北京、上海、十堰、成都、芜湖、济南等地,都出现了风格各异、内容多元的读书民刊。读书民刊的发展是得益于阅读风气的蔓延,可用你方唱罢我登场来形容,其迅猛发展的态势影响着许多年轻人走上了阅读之路。倘若我们将读书民刊的发展过程细分的话, 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的读书民刊纯粹以阅读为主,内容多为文史掌故,兼顾对新书的评论。这一时期因刊物主编大都是爱书人,具有相应的阅读品位,所以在组稿、编辑方面把关较为严格,从而保证了刊物的质量。
  第二个时期的读书民刊形式多样,除了纸质刊物之外, 还出现了电子杂志、阅读自媒体。刊物的主办方也由爱书人扩张到图书馆、纪念馆、书店等。刊物更关注地方文化与阅读的关系。这些都使读书刊物的范围有所扩展。
  在办读书刊物的过程中,虽然许多刊物并没有提出自己的明确主张,但从其长期的办刊方向上看,各有所侧重。如《开卷》以文史类的文章为主;《芳草地》定位于高品位、有保存价值、让人喜爱的文学杂志;《梧桐影》的定位为“读书刊物、民间立场、地方特色”等。不过,对大多数读书刊物来说,其内容都是以书人书事、淘书藏书为主,没有明确的版块划分,就难免给人一种看上去相差无几的感觉。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读书刊物如今发展到上百种,老牌民刊如《开卷》《芳草地》等依然在坚守,主题性刊物如《日记杂志》《书简》《名堂》也是做得有声有色。不过, 在读书民刊的生存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如资金问题、人事变动等原因而导致刊物停刊的情况,如十堰《书友》、武汉《崇文》、北京《书脉》、长沙《书人》等都因故停刊。在这方面, 深圳的后院读书会探索出的“策划 有条不紊的执行 随时可用的资源”方式,也许可以有效缓解读书民刊的经济压力。
楼主朱晓剑 时间:2019-08-23 15:47:29 四川
  序三 网络阅读时代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介入,阅读变得无处不在。但这种网络阅读常常被视为一种“浅阅读”。这跟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经济转型有关。生活节奏的加快,致使当下的阅读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
  在这个时代,阅读以浅层次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深度阅读。就拿读书民刊来说,它是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而存在的—服务当下,融合时尚与潮流,就有可能受到读者的青睐;反之,就可能是圈子化,无法更好地把阅读传递到大众当中去。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兴起的文化讲坛多少是一种互补。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反馈到当下,成为读书民刊发展的又一趋势。
  《悦读时代》《温州读书报》《今日阅读》等刊物之所以能走在同行列的前面,且广受好评,与此大有关系。而新刊物如《乐读》《易读》则结合当下的网络资源,每期固定的主题吸引着读者的目光,这种方式如今也广被其他读书刊物所借鉴。
  网络时代,不能不提到的是电子杂志。早期的刊物如《读品》《天涯读书周刊》等是社区人气聚集的产物,后来逐渐变成了读书类的兴趣读物。其涵盖的读者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社区论坛,而是针对互联网用户,如《独立阅读》《绿茶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介入,阅读变得无处不在。但这种网络阅读常常被视为一种“浅阅读”。这跟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经济转型有关。生活节奏的加快,致使当下的阅读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
  在这个时代,阅读以浅层次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深度阅读。就拿读书民刊来说,它是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而存在的—服务当下,融合时尚与潮流,就有可能受到读者的青睐;反之,就可能是圈子化,无法更好地把阅读传递到大众当中去。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兴起的文化讲坛多少是一种互补。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反馈到当下,成为读书民刊发展的又一趋势。
  《悦读时代》《温州读书报》《今日阅读》等刊物之所以能走在同行列的前面,且广受好评,与此大有关系。而新刊物如《乐读》《易读》则结合当下的网络资源,每期固定的主题吸引着读者的目光,这种方式如今也广被其他读书刊物所借鉴。
  网络时代,不能不提到的是电子杂志。早期的刊物如《读品》《天涯读书周刊》等是社区人气聚集的产物,后来逐渐变成了读书类的兴趣读物。其涵盖的读者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社区论坛,而是针对互联网用户,如《独立阅读》《绿茶书情》等都以各自的特色赢得了书友的认同。还有不少电子刊物因稿源、读者群等原因做了几期就消失了。
  在阅读日趋多元化的情况下,如何让读书刊物更具有活力?这在今天似乎不成问题。我注意到,有不少读书刊物利用网络资源组稿、联谊,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这其间,举办了十一年的全国民间读书年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民间读书年会的宗旨是“传播中华文化,营造全社会良好的书香气息”。每年的民间读书年会会选择一个城市举行,除了读书民刊相关人员参加外,包括藏书家、书店从业者、爱书人都会参与其中,被誉为“民间读书的盛会”。对大多数爱书人来说,若不是通过这个读书年会,是很难知道有那么多读书刊物存在的。
楼主朱晓剑 时间:2019-08-23 15:47:46 四川
  序四 全民阅读时代
  2013 年,全民阅读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将阅读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全民阅读的推动,除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阅读推广机构之外,还有形形色色的民间读书会存在, 它们所分享的是阅读经验和阅读风格。而读书民刊在这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尤为重要。
  读书民刊在早期仅仅是一份普通读书刊物,但在今天却显现出了更多的活力,如《开卷》推出的系列图书,《温州读书报》推出的《瓯歌》系列,《梧桐影》推出的系列小文丛, 《上林》推出的十卷《上林文丛》,等等。这说明读书刊物除了正常出版之外,还有参与更为广泛的阅读活动的能力。
  展览也是读书民刊常常举办的活动之一,如上海《点滴》举办了“黄永玉作品展”,《温州读书报》则有“温州读书报两百期回顾展”等。而各种文化沙龙则让阅读走进普通大众,如《梧桐影》的系列文化讲座、沙龙,《越问》的系列活动,在当地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样的活动无疑是读书民刊最具活力的表现。
  有趣的是,各种读书民刊纷纷开通了微博、博客,经常通过网络与读者互动,及时传递刊物的信息,打破了地域的界限,起到了阅读推广的作用。
  说到全民阅读,不能不提到各地独立书店的参与和影响,在办好书店的同时,有不少书店都推出了自己的刊物,如广州方所书店的《方所》、南昌青苑书店的《豫章》、西西弗书店的《唏嘘》、季风书园的《季风书讯》等。在杂志创办之初,仅仅是会员读物, 在今天,也都逐渐成为书店品牌的延伸。同样,这些读书刊物在全民阅读中也极具影响力。
  全民阅读的参与,让读书民刊从小圈子走向社会,成为了阅读的一面旗帜。在谈到读书会时,深圳文化部门的有关人士表示,读书会的出现与移民城市的市民性格有关,他们通过读书寻找感情、友谊的寄托,不仅仅是亚文化群体,更是一种人际整合、扩展社会关系的方式。那么,读书民刊的出现与发展也不妨理解为对阅读文化的探索。
  罗文华先生曾说,整合全国读书写作资源,融会读书文化与乡邦文化,发掘书话的“真精神”,由此推出好文好书,这是民间读书人为推动全民阅读所做的最实际的工作,也是中国民间读书界献给“世界图书日”的最好礼物。在谈到读书民刊时,他认为,只要全国的读书人持之以恒,在滋养阅读趣味的同时,不断提升阅读品位, 那么“走向阅读社会”“营造书香世界”的设想就肯定不会落空。
发表回复

请遵守天涯社区公约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