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传奇》连载(6)
杜审言想看到自己的孙儿
在杜并辞世一周年的日子,杜审言带着长子杜闲、三子杜专,卢氏抱着幼子杜登,一同去祭奠了杜并的坟墓。墓碑上,赫然镌刻着苏颋为杜并写的墓志铭。杜审言知道,朝野上下都夸赞杜并。然而,这就能弥补他的丧子之痛吗?
回到家中,杜审言心情沉重,难以解脱,于是取出一叠诗稿,展开阅读,借以排遣心中的忧愁。最先读到的,是他10年前写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那时,他在江阴当一个小官。诗的开头就抒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宦游人”,才会对异乡的季节气候转换,感到新奇而惊异。曙色初现,与壮美的云霞在江海之上交相辉映;梅花绽放、柳枝吐绿,江南的春天来的这么早。风儿催促着黄鹂鸟婉转啼鸣;阳光照亮了水面一簇簇浮萍草。这一切风光物候的景象,都让“宦游人”心绪难宁。
过了10年,重读这首诗,杜审言有了新的感受:宦海浮沉,仕途充满陷阱和危机,给人的感触远远超过了“偏惊物候新”,简直是心惊胆战,惶惶不可终日!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如果当时顺应了自己的心意,像陶渊明那样“归去”,也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了,追悔莫及啊!
此后几年,杜审言依然命运多舛,还遭遇了流放之灾。幸而,不久他被召回国子监,担任主簿之职。
杜审言的身体日渐虚弱,卧病在床。
听说杜审言病了,宋之问等人前来看望。
杜审言躺在床榻上,不紧不慢地对宋之问等人说:“我这一辈子,命运不济、多灾多难,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不过,只要我活着一天,你们在诗坛上就出不了头,我觉得很对不住你们哟!”
宋之问等人无言以对,尴尬地陪着笑脸。
夫人卢氏也在一旁,杜审言这段话,深深地记在她的脑海中。
杜审言继续说:“如今,我快要死了,只是遗憾找不到承继我的人啊!”说着,不由得老泪横流。
周围的人们急忙好言相劝。
宋之问等人走后,杜审言把长子杜闲唤到身边。
杜审言问:“闲儿,你最近在读什么诗呢?”
“父亲,我在读陈子昂的诗,特别喜欢他的《幽州台歌》。”
“哦,‘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得好啊。可惜,陈子昂在数年前已经死了,听说死他在狱中,死得很悲惨。”又落下泪来。
杜闲劝慰了一番。
杜审言心境稍稍平复,对杜闲说:“闲儿,你已经27岁了,与清河崔氏的婚约早就定下来了,尽快把婚事办了吧!”
杜闲说:“父亲,我现在还不想结婚。”
“为什么呢?你想干什么?”
“我要好好读书,考取功名,我要当官!至少要当上司马,陷害你的那个官就是司马。有了官职,才不会被人随意欺负!”
“你糊涂!结婚并不影响你考取功名啊。赶紧结婚,生个孩子,让我活着看到孙儿啊!”
“好的,父亲,我尽快!”
景龙二年(708年),杜审言去世。
两年之后,杜闲与崔氏成婚。
唐睿宗太极元年(712年),杜闲与崔氏有了一个儿子,取名杜甫。就在这一年,李隆基登上皇位,是为玄宗,次年将年号改为开元。
开元五年(717年),6岁的杜甫在家人带领下,到郾城观看了公孙大娘舞剑器。公孙大娘高超的舞技给幼年的杜甫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
过了一年,7岁的杜甫会作诗了,用稚嫩的手握着笔,写下他最早的诗作。
而在此之前,开元三年(715年),在蜀中,一位15岁的英俊少年已经学会了作赋,才华初露,就有与司马相如媲美的胆气。这位少年名叫李白。他喜欢剑术,向往浪迹天涯的侠客人生。
开元八年(720年),20岁的李白游历成都、峨眉山等地,增长见识,广为结交名士。
开元十三年(725年),杜甫14岁,开始出入于文人墨客云集的场所。这位翩翩少年崭露头角,受到众人的交口夸赞,说他有班固、扬雄那样的才华。
同一年,25岁的李白离开蜀地,启航了他人生的远行……
《唐诗传奇》有声小说,由喜马拉雅“博卿书屋”主播,精彩生动,免费收听。
《唐诗传奇》,王国全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在京东、当当、淘宝等平台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