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昌村从红色村庄到美丽乡村
图/文:阿海南
塔昌村,坐落在海口市南部,与文昌市潭牛镇交界,距离海口市65公里,属海口市琼山区大坡镇树德村委会辖区,村庄现有人口32户、126人,水田面积90亩,坡地面积560亩,产业主要是胡椒、青金桔、蜜柚和林下养鸡。1951年9月被誉为“红色村庄”,2013年被省扶贫办列为海南省革命老区第一个美丽乡村项目,辐射带动效应明显,2014年被省文明委评为海南省文明生态村。
塔昌村是琼崖革命“二十三红旗不倒”的主要根据地之一。塔昌村早在1926年就建立了党支部,是琼崖农村第一批党支部之一,之后,中共琼崖特委印刷局、中共琼定县委、琼崖华侨回乡抗日服务总团陆续在此成立,中共琼崖特委第四届第九次扩大会议也在此召开。
在新民主革命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时时面临围剿屠杀的险恶环境下,塔昌村人为了革命事业,为了保护琼崖革命的火种,他们不畏惧敌人挖眼睛、砍手脚、浸猪笼、火烧杀头等种种惨无人道的摧残屠杀,全村无一人投降叛变,表现出坚如钢铁的革命意志。当时只有150人塔昌村,先后有50名共产党员、90多名群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经历了三次血洗“无人村”,房屋全部被烧光,直至解放战争胜利,塔昌村全村只剩下9人。塔昌村为琼崖革命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注定是要彪炳青史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朋友啊,革命先烈的牺牲奉献我们要永远铭记!
塔昌人民的英雄壮举赢得了党中央和毛 的重视,1951年中央老区慰问团来塔昌村慰问,慰问团盛赞塔昌村人民为革命奉献大大超过人们的想象,塔昌不愧为“红色村庄”。同年10月1日,傅楫经被选为老区代表出席北京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 的亲切接见。
海南解放初期,由于地处偏远,农田水利设施和交通落后,塔昌村经济发展缓慢,村民生活一度十分窘困,住的是土坯房,走的是黄泥路,吃的是红薯饭。但饱经战争磨难的塔昌村,村民们极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他们不等不靠、不怨天尤人,积极探索发展的路子。
大坡土壤肥沃,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胡椒。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经济效益好的胡椒开始在塔昌村大规模种植。上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以后,农民积极性大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塔昌村民开荒拓土,大规模种植胡椒,塔昌村开始出现“万元户”。手头宽裕后村民陆续盖起具有琼北民居特色的瓦房,告别了土坯房。到上世纪90年代,民盖新房、买摩托车已相当普遍,成为远近闻名的“胡椒村”。
进入21世纪后,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塔昌村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与一些发展较快的村庄相比逐渐被拉在后面,如何迎头赶上,塔昌人又开始了新的思考。
2007年开始,村民自发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是海口市较早创建的文明生态村之一。2009年响应政府号召进行文明生态村建设,在政府的扶持下,投工投劳,拆除危房、猪棚羊圈、改水改厕,修建村路、排水沟等,全面进行绿化,经过几年的努力,该村面貌焕然一新。
2013年,得益于省扶贫办打造革命老区美丽乡村的决策,塔昌村迎来了发展契机。2013年以前,塔昌村交通条件很差,入村道路是一条坑洼不平的黄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有车也难开进来。另外,村里牛粪、猪粪到处都是,蚊虫非常多,生活环境很差,有条件的人都搬到白石溪去住了。2013年开始,塔昌村通过“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方式,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投工投劳,整合资金”的“四统一合”原则,开展城乡统筹示范村和美丽乡村创建工作。
如今,塔昌村已完成“整村推进”改造,民宅及水、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部完成,胡椒、橡胶等传统产业稳定发展,青柠檬、蜜柚等新产业渐成规模,观光农业、红色旅游蓄势待发。目前,10户家庭的年收入十万以上,7户家庭购买了小轿车,全村年人均纯收入高达1.2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塔昌村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在“整村推进”的扶贫理念下,投资900多万元,发展特色产业,成功脱贫致富,从红色村庄建设成为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