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恺村---琼崖红色革命的标志性村庄
图/文:阿海南
仲恺村位于东海岸南渡江下游入海口附近,隶属于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政府管辖,是一个革命老区村,总人口有2100多人,全村人均占有农田面积不足0.6亩,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地方。
一听到仲恺两个字,但凡关心政治或读过中学历史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廖仲恺先生,仲恺村莫非与廖仲恺先生有什么关系?但廖仲恺先生不是海南人也没有来过海南,而且廖仲恺先生是国民党员,跟红色村庄也不搭界,难道名称仅仅是巧合?
后来经仲恺村党支部书记林宁介绍,仲恺村确实是以廖仲恺先生的名字命名的。这到底是什么回事呢?
廖仲恺先生是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廖仲恺协助孙中山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此后,全力辅佐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并极力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和捍卫者。与中国共产党人精诚合作,支持工农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国民革命发展。但他所做的这一切无疑对国民党右派、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是极端要不得的。因此,中外反动势力都视廖仲恺为眼中钉,欲置之于死地。
1925年8月,国民党右派分子邹鲁、胡毅生、林直勉、朱卓文、梁鸿楷、许崇智等人密谋暗杀廖仲恺。他们熟知苏联顾问鲍罗廷、加伦和汪精卫、廖仲恺等,每日必集东山百子路鲍公馆会议。朱卓文等人起初欲以凶手用炸弹机枪狙击,把这些领导人员全部杀害,下手前,公安局长吴铁城获知此讯大惊,从中阻止了这次流血事件。
廖仲恺面对这种情势,无所畏惧,继续孜孜不倦地工作。当他听说敌人要用机关枪杀他时,一笑置之,并对人戏言道:“暗杀用手枪炸弹是所见的,若是用机关枪,却新鲜的很。”何香凝劝他多加两个卫士防备一下,他不以为然地回答:“增加卫兵,只好捉拿刺客,并不能阻挡他们行凶。我是天天到工会、农会、学生会等团体去开会或演说的,而且一天到晚要跑几个地方,他们要想谋杀我,很可以假扮工人、农民或学生模样,混入群众中间下手的。我生平为人作事凭良心,自问没有对不起党、对不起国家,总之,生死由他去,革命我总是不能松懈一步的。”
1925年8月20日上午,廖仲恺携夫人何香凝乘车前往党部开会,不想竟在戒备森严的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惨遭杀害。
1926年,冯白驹来到海口市郊区的“罗陈”和“橹梧”两村组建农民协会,恰逢廖仲恺先生诞辰49周年,又距廖仲恺先生被暗杀不久,全国爱国人士正在悲痛之中。深受廖仲恺先生一生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所感动的冯白驹便萌生了以“仲恺”命名两村农民协会的想法,于是便把农民协会命名为“海口市郊第二区仲恺乡农民协会”,他亲自书写协会名字,并由村里20多名妇女用黄线绣成一面会旗。
围绕冯白驹的领导,,两村人民在不同的革命时期,积极参与革命活斗争,最终实现海南的解放。
1950年8月,为纪念廖仲恺先生的革命精神,也为纪念民主革命时期冯白驹在这里领导工农革命活动,将罗陈和橹梧两村统一命名为仲恺村,两村以“仲恺”之名义开启革命之路的23年后,终于正式以“仲恺”命名。也成为海南省唯一以中国历史名人命名的革命老区村庄。
那面因受到两村村民舍命保护而躲过被收缴损毁命运的“海口市郊第二区仲恺乡农民协会”的会旗,解放后也被冯白驹带往北京亲自交到周恩来总理手中。周总理高兴地说:“这面红旗是琼岛孤岛奋战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历史见证!是宝贵的革命历史文物。”此后会旗被展览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成为海南唯一在该馆展出的文物。
正因为上面两个唯一,使得仲恺村成为琼崖红色革命的标志性村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