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举村---廖纪故里
(曹文虎曹世茂曹世骏作)
尚书故里寒云外,乔木人家夕照前。
沧海独馀东逝水,葱笼佳气自年年。
诗联乃礼部尚书王弘诲在万历年间慕名游访贡举村时所作,无限敬仰地歌颂吏部尚书廖纪(民间叫作廖天官),及赞其故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贡举村和神州半岛一山相隔,古名民灶,原为那亮乡一图。 南宋年间,陵水县治及最早的县学,都设在这里,是个千年古村 ,1959年后归万宁管。
贡举,为明代前科举的官方用语,含荐举人才之意。贡举村的得名,据说和廖纪有关。嘉靖二年,他回故乡省亲,很重视地方的文化教育,经常在三星墟一带“讲会”,就是讲学、辅导的意思。一时,万宁、陵水、三亚等地的生员、贡生、举人都云集听课,所以人们称其地为“贡举坡”。后来行政重新规划,人们就把他的祖居地等七个村合称作贡举乡。
贡举村,三面环山,环抱着的是广阔、平坦、肥沃的田野―贡举洋。当你来到贡举境内,首先跃入目帘的是如同金字塔一样挺拔的高山― 尖尾岭(原名东岭)。尖尾岭两翼延绵起伏的是旧村、牛头和山园、大村岭,好象大鹏展翅,给人以腾飞的美感。“禁山”里古木仓天、郁郁葱葱。遍野长着小孩最喜欢吃的“大尼”(岗稔)等果树,现在最多的是硕果累累的槟榔。小时候,我们最爱爬到山顶观望及摘野果、捉野味了,顿时漫山飘扬着欢快的民谣、笑声。在尖石上登高远望,只见贡举洋中一条笔直的道路向前远伸。令人向外的南荣海、东山岭、大洲岛尽收目底,那感觉才叫心旷神怡。廖纪在法云寺读书作诗:“寺后峰阴合,阶前树影斜”,就是描写群山的优美景色。“不须赋远游,此地即丹丘”,把寺庙比喻成神仙居住的地方了,可见他热爱故里尽在字内行间。寺早已毁灭,但是跟寺相邻的,听说保护过他的“雷神庙”尚存,过去天旱时常供人们求雨而祭拜,《陵水县志》载“极灵,有求必应。”
贡举村,堪称“历史文化名村”。正是因为高山赋予了廖天官的仁爱,正是肥沃的田野养育了聪明、能干、勇敢的贡举人。历经明、清、民国至今,贡举村学风蔚然人才辈出。乾隆年间的举人曾日景,任保定知县,长以书法,曾任咸安宫教习,听说执教过嘉庆王、陈昌齐等。国民党要员曾三省更是远近闻名,是台湾第一届国大代表,第一所海南大学创办也有他的功劳,其儿子曾龙、曾虎都是哈佛大学博士。而在革命动乱时代,在抗美援朝战争、对越战争时都涌现出很多勇士、烈士如吴少光。贡举村,称之无愧的"革命老苏区"。
今天的贡举村,美誉“瓜菜之乡”。海南建省办大特区后,贡举人民与时俱进,大量种植反季节瓜菜,“贡举品牌”备受青睐。秋天来了,满眼是金黄色的稻谷;冬天来了,看到的是各种碧绿、生机勃勃的瓜菜;春节后,就是父老们盼望已久的大丰收时候了。大卡车拉的是冬瓜,三轮车装的是泡椒、苦瓜、青瓜等,远销广东、北京等地。每个乡亲手上数着一沓沓钞票,脸上洋溢着发自心底的笑容。自从开始种植瓜菜以来,村里的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盖起了很多“瓜菜楼”,贡举人“科技兴农夺高产,欢天喜地奔小康” 。不过随着暖冬,海南瓜菜也不再象过去那样得天独厚了,贡举人也面临着产业的困惑。
最让乡亲苦闷的是贡举村缺水,每年夏天,都为水源不够灌溉而吵架。但是无论何时,贡举人民不缺的是善良好义、刻苦读书、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的精神。老实巴交的农民都了解,“出门”才有大的奔头,廖天官的父亲廖宣,就是出门卖糖糕把他培养成材的。也知道,读书是最好的出路,最尊重的是读书人,赚多少钱也不如家里出个大学生光荣。
贡举村,廖纪故里,我们可爱的家乡。有些贫穷,有点偏僻,却是名副其实"贡举人才"的地方。
(附言)跟廖天官有关的曲折动人的“祖先打猎”和“红鞋记”的故事,已经在贡举村流传了几百年,每次都听得人们津津有味,啧啧称奇。长大了才知道廖天官是多么让人引以为荣,我的家乡贡举村是孕育“国家栋梁”的地方。所以,激起我全面收集、深度发掘廖天官事迹史料的行动。得到著名文史专家王俞春老师的鼓励指点,还有热情好客的阜城人民,特别是原宣传副部长孙凯大爷的帮助。但愿,在海南省委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政策下,跟丘濬前后辉映、并驾齐驱、问鼎中原、忠勤体国,但被时空埋没的廖天官事迹大白于世。贡举村随之“水涨船高”,也是我小小的愿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