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名臣言行录》之 廖纪
廖纪,乳名廖黑,字廷陈,别号龙湾。出生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正月28日)。原籍闽南蒲田,其先祖学举公始籍琼台会同县,长子士杰迁至陵水那亮(今万宁贡举村)。 廖纪自幼天性纯厚,不喜嬉饮为乐。少时聪明而好学。祖父廖有能,父亲廖瑄于景泰初(1450年),先后到直隶河间东光县经商,因家于码头镇,现阜城管辖。廖纪也北上游学,受业于名师门下,学业精进。
成化十六年(1480年),廖纪26岁,领京闱乡荐。弘治三年 (1490年),36岁,举进士。广东提学佥事金璋特为他立一座“进士”坊于陵水城北,以表陵水县出了第一位进士,地方人士无不引以为荣。惜石坊久已毁。
廖纪登第后,在御史屠滽部下观政,廖纪很受器重。屠公掌握铨选之权,考察属下,遂首疏荐举,授他考功主事。廖纪也的确“节介不渝”,不负屠公所荐,人们都赞屠公善于甄识贤才。
其时有同乡学子们上京求官谋职,谒见廖纪,时有奉送见面礼,他当面不辞,为他们办妥事后,便敬路费、礼品送学子们回归乡里。如此 “清而不激”的事例乡间传扬不少。
不久,升考功郎中,再调文选郎中。他办事严正,“雅不阿时”,深得内阁宰士们的赏识,先后晋升为太仆少卿、太常卿,主管亚洲各国和各民族的语言翻译,相当外交学院院长,皆有实政可纪。
正德中(1506——1521年)擢工部右侍郎,奉命提督办理易州山厂,掌督御用柴炭采办之事。由于严管理且省费,节余近万金。以往督办山厂的官员,藉机饱填私囊者不少,但他一无所染,且令属下不得私贪分厘。悉数缴交所司,被工部定为范例,传誉朝内外。其家人被朝廷荫封赠三代等同官位,由此威信愈高,累迁吏部左侍郎,再擢南京吏部尚书,不久转调兵部,进而参赞机务,得到世宗的信任。
他主持南京兵部时,整饬武备。凡利用职权营其私者均被削除;令所有被差使服私役的军士归队还伍,震动不小。从而使军纪严明,戎政大大改观。廖纪数历中外,所至皆有政声。同时也招致被触及权益关系的权贵们所议论。因大礼议,他发表意见支持张璁,被言官所论。于是他数次奏请以年老致仕。嘉靖元年底(1522年)初获准解职归里。 所以廖纪才有空回到了时常怀念的故乡海南,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故事和作品,“从来佳树生南国,先数闽江次粤东”的咏桔诗透出了他的万般感触,也是献给他的校长丘公,因为丘公的祖先也来自福建,海南的的祖先大部分都是来自福建(谯国郡不是)。丘公以博学而威赫中原,是当时广东人的巨大自豪,想不到自此次回海南之后,廖纪却也以权倾朝野、忠勤体国而彪柄史籍。
家居2年后,嘉靖三年(1524年),世宗一连罢了两位吏部尚书乔宇与杨旦职,拟以廖纪代之。廖无意复出,遂上疏力辞说: “臣已七十,精力不如乔宇,聪明不如杨旦。”世宗不允。十月,廖召起拜为吏部尚书,成为七卿之首。廖纪为此感激而奋发,“益自磨淬”。
嘉靖四年(1525年)四月,光禄署丞何渊奏请建世室,入祀世宗生父兴献帝于太庙,下廷议,廷臣复议都认为不可行,世宗不听,廖力争说: “渊所言,于君臣之分,乱昭穆之伦,蔑祖宗之制,臣谨昧死请罢勿议。”便停止了廷议。随后,又奏三件事: 即正士风、重守令、惜人才。世宗虽嘉许其治国用人之论深切而洽体,但只采纳先二事而已。
嘉靖五年 (1526年),时值修《献皇帝实录》,廖纪受命任总裁,是年七月,编撰书成,加太子太保并赐鞍马金币,荣誉很高。廖在事三年,事皆从厚,人多敬之。他保护过不少因 “礼议”得罪的廷臣,也荐举不少贤才得到重用。两次推荐王阳明,但未果,请免了三国演义主题歌的作者也是明历史最有才华的人杨慎等的罪过。御史魏有本以劾郭勋、救马永而被谪,廖纪从容为言,有本得无谪。后因同张璁、桂萼等人抵忤,于嘉靖六年 (1527年)再以年老称病乞归。加“三孤”少保,赐敕乘传归,途中有驿站接应;并由当地官府月供给给米五石,配六名随从,以示优厚待遇。
廖纪为人端亮古朴,一切世味不入,孜孜著述老而不倦。即抵家,日惟杜门,研索古义,著书立说,老而不倦,著有《四书管窥》、《童训》、《沧州志》奏疏稿等数十卷。嘉靖十一年(1532年)八月卒,享年78岁。讣闻,世宗罢朝一天,赠少傅,谥僖靖,赐祭九坛,命工部营葬,恩礼至重,士林荣之。后来又复加美谥恭靖,追赠太傅(王世贞语).因为其父母亲已死埋在东光 他也只能陪伴。其后代分布在广东,福建,北京等地。至今,海南河北民间流传的廖天官故事就是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