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历史:第一位来海南的传教士冶基善
2012-10-11 13:47:00 来源:人民网
--------------------------------------------------------------------------------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有礼0
[提要] 美国医疗传教士嘉约翰是近代西医传入中国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之一。1882年10―11月,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香便文在冶基善的陪同下,在海南岛进行了为期45天的徒步考察。在岭南中学,颜任光以优异的成绩提前三年毕业以后,又考上了冶基善的好友香便文在广州创办的岭南大学。
在中国传播西医西药的奠基人――嘉约翰

美国医疗传教士嘉约翰是近代西医传入中国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创办博济医院,为近代西医在中国历史更悠久、影响最深远的医院之一;开展医学教育,所建博济医院附属医学校,是中国第一所专业性的西医医学学校;编辑医学书籍和期刊,对当时的中国医学界系统了解西方医学起了很大作用。
1901年8月10日,嘉约翰在中国从事和传播西医学近半个世纪后,在广州逝世。他在中国医治门诊病人74万人次;住院病人4万人次;为4.9万人做了外科手术;翻译了34部西医医药书籍;培训了150位西医人才。
第一个在海南岛传教的新教传教士是C?C?杰尔弥森先生(Mr?C?C?Jeremiassen),中文名冶基善。冶基善生于丹麦,大约在1869年来到中国,被广东省政府聘用,负责缉查珠江三角洲上的非法活动。
也就是在这时,冶基善结识了影响他一生的基督徒嘉约翰。嘉约翰是最早来中国的著名传教士医生之一。嘉约翰身上散发的神性光辉影响了冶基善。1881年,冶基善离开广州,只身来到海南岛,利用自己的积蓄,当了一名独立的、自力更生的传教士,在这个岛屿上展开了传教工作。
在传教过程中,冶基善和他的差会(冶基善1885加入美国长老会中国传教团,1894年与传教团分离,独自在崖州进行传教活动)相继在琼山府城、儋州那大、会同加积(今琼海嘉积)、崖县乐罗(今乐东黎族自治县乐罗村)等地建立了教会、医院和学校,并进而向乐东、白沙、琼中、保亭、临高等地的黎、苗等少数民族传教。
1901年5月中旬,冶基善在乐罗感染了伤寒病。他的妻子只好设法送他回海口。在被抬进一艘小船之前,他就已经神智昏迷,又拖延了一段时间以后,他终于在这次航程的第二天于小船上告别了尘世。经过千辛万苦,他的尸体被运回到海口,随后被葬在这里。
黎区显“神迹”
因海南地处热带,横行的疟疾、霍乱及热病时刻都在折磨着海南人的健康,而麻风病的阴影也从来不曾离开人们。当时整个海南岛,只有海口市及琼山县两处设有医院。人们生病了都是求神保佑,服食符水。而黎族人一旦生病,更是杀牛祀鬼以求攘之。因而,当时人们看病求医是极为困难的一件事情。冶基善初来海南的时候,整个海南岛的中西式医院只有一所法国所办的中法医院。
1882年10―11月,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香便文在冶基善的陪同下,在海南岛进行了为期45天的徒步考察。
据香便文著、辛世彪译的《海南纪行》记载,在肯东“有一个牙疼病人难以医治的臼齿被拔掉后,他的牙疼缓解了。这成了尝试新疗法的开端,有几个人提出要拔牙,他们像孩子般好奇,想看看拔出来的牙齿是什么样子。副总管也和别人一样利用这个机会拔牙,不巧的是,他那颗金贵的白牙掉进地板缝里,找不到了……”“在黎区,问药的人很多,冶基善就配制了一些风湿药膏,人们兴致勃勃地看着整个过程。没过多久全镇人都突然‘得’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冶基善制作的药膏很快就用完了……大多数人用药时喜笑颜开,都说病痛减轻了很多。”
在临高美珠(今波莲),听说医生来了,病人蜂拥而至,冶基善一天诊治100多人。
乐罗助神童
中国近代教育肇端于鸦片战争前西方传教士在岭南举办的教育事业。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办的教会学校,为中国培养出了一批近代先进的思想家和科学家。
颜任光(1888-1968),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九所镇乐罗村人。曾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光华大学教授和私立海南大学首任校长。由于家庭贫困,颜任光7岁读完私塾就无法升学了。
就在此时,冶基善于1894年在乐罗村自费建起的乐罗基督教基金会在当地已广有影响。在听说这个过目不忘的小神童无法继续读书的情况后,冶基善不仅接收颜任光在教堂附设的小学读书,随后还资助他前往海南圣经学校读书,接着又把他保送到广州的岭南中学。
在岭南中学,颜任光以优异的成绩提前三年毕业以后,又考上了冶基善的好友香便文在广州创办的岭南大学。不久,颜任光又考取公费留学美国。1915年,颜任光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接着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
功绩留后世
冶基善懂海南话,并且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将圣经故事翻译成海南话,这对中西文化交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游汝杰《西洋传教士汉语方言学著作书目考述》一书记录了冶基善把新旧约翻译成海南土白话的资料。而事实上,冶基善在19世纪90年代用海南土白话节译了《新约》、《旧约》中的大部分。
为了传福音,冶基善调查记录了白沙、琼中、乐东等地的黎语以及临高语。1893年,他在香港出版的《中国评论》上发表了《海南土著的黎人和他们的语言》一文。海南大学的辛世彪教授于2007年在《语言研究》第4期《十九世纪传教士记录的海南临高语》一文里对冶基善的这些工作做了高度评价:“冶基善为研究临高语的音变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记录,给我们留下了一百多年前海南岛语言的宝贵记录。”
清光绪十一年(1885),冶基善加入美国长老会中国传教团,与康兴利牧师在海口盐灶村附近购置空地筹建1间楼房作为医务室,还建1间楼房作为住宅,后来逐渐扩大面积,建成海口福音医院和海口福音堂,作为传教场所。1896年该医务室正式成立,命名为海口市福音医院,这就是今天海南省人民医院龙华门诊部的前身。
当时的海口福音堂主要有府海地区信徒约500人。1983年,落实宗教团体房产政策,原海口福音堂址归还基督教海口堂使用。
来源:《海口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