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潮音寺
唐代唐鉴真和尚北归时在万州东山岭停留3天,在山上传经讲道。当时群众为纪念鉴真大师,兴建一座“真武殿”。北宋年间,僧人进行维修,改名为“灵照堂”,堂内正中设有“大雄宝殿”,殿上供奉如来佛,左右两旁立十八罗汉,殿前供奉有弥勒佛。当时,寺的主持人岳定法师。堂属田地有千余亩,由岳定法师掌管。
明朝,僧人根据东山岭的特点,将“灵照堂”改名“海潮寺”。清代佛教兴盛,寺中法师夏仲英四出募捐筹款,重修“海潮寺”,又改名为“潮音寺”。寺中有夏仲英法师题词的条幅“潮自云天起,音从海外来”。清康熙年间,无飞方丈(文昌县人)在古寺里设坛传经讲道,听经信徒达300多人。后由和尚叶宗祥(儋县人)主持,民国34年(1945年)他离开东岭“潮音寺”回儋县。
今“潮音寺”旧址尚有完整方丈洞,洞中保存清方丈二十五、二十六世的碑坊。万宁县群众曾供奉李纲于“潮音寺”。1985年,万宁县人民政府将寺定为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拨款重修为“李纲庙”。
1986年3月,泰籍华人韩杨元法师为东山岭旅游点捐赠3尊大佛像和1套佛事用具,安放在“李纲庙”内的“大雄宝殿”上。这组佛像,工艺精细,佛面传神,栩栩如生,其中“释迦牟尼”塑像高约2米,重约1000公斤。
二十二、净土寺
其前身为宋初创建的“鸡竺庵”,宋末被废。明崇祯六年(1632年),东僧心空心觉在“鸡笠庵”旧址上重建“净土寺”,房屋有前堂、后堂各3间,左右走廊各1间。清朝,改成尼姑庵。后期住庵尼姑杨氏(万宁兴隆人),于民国25年(1936年)左右离开“净土寺”,房屋因年久失修,前屋仅存破墙残壁,后进仅剩正堂1间。
近年来,随着东山岭风景区旅游事业的开发和建设,继闻名的潮音寺重建修复之后,有关单位又在原址上重建净土庵古庙,使其恢复原貌。重建落成的净土庵,分为前殿、后殿,均为土木结构,占地400多平方米。净土寺尚存原立石碑。
二十三、华封岩
原是东山岭上的巨石怪洞。洞厅高4.4米,长7.7米,神案上置着观音娘娘的塑像。洞厅石壁上,刻有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创立的华封岩书题,以及历代名人诗词,字体各异。石室殿宇雕刻精致,风度壮观。其中壁画及各种骨纹在“文革”期间已被破坏。
华封岩盛名吸引许多游人墨客在此赋诗题词。居住华封岩的和尚灵修诵经的旧址,同山堂、祥云堂等石洞室至今还在。
二十四、聚奎塔
亦称塔洋塔,位于琼海县塔洋好西南面约500米处,于明万历乙年(1605年)由知县芦章创立。乾隆元年(1736年)塔顶损坏,太学生王元臣曾出资修补。抗日战争前,聚奎塔附设3间平房作为和尚、尼姑庵堂,住堂人员有和尚2人、尼姑1人。解放后,庵堂房屋已拆除,住堂的和尚、尼姑也先后去世。现聚奎塔仍巍然屹立。1979年人民政府当作文物保护拨款全面维修,保持原来面目。
二十五、玄达先师塔
位于琼海县长坡镇多异岭上。陈宗承在江西南昌翠岩寺当和尚,法名为玄达。不久,自江西返回琼海县,在多异岭上住了半年之久,然后筹建起一间和尚庵。建庵不久,出家住庵人员,不守佛规,胡作非为,造成群众反感而停止活动。后来,玄达再往南昌翠岩寺复经。不久,再回琼海县,将多异岭原和尚庵改为尼姑庵(该庵房屋在日军侵琼时已被毁)。玄达死后,葬于多异岭上,后人建玄达先师塔。原立塔时有3块石碑文, 1958年大跃进期间2块石碑文被毁,仅余下1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笔者补注:
本文收录的解放前海南佛教寺庙史料,乃是笔者从一位朋友提供的部分复印资料中抄录的。根据笔者目前所了解到的情况,本文对有关海南佛教寺庙的介绍仍然存在很多遗漏,譬如:位于澄迈县永发镇美郎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美郎双塔、屯昌县新兴镇的福庆寺、陵水县城南门的三昧寺,等等,这些都没有相应收录。自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后,海南岛重新恢复建造一些寺庙,譬如:澄迈金江镇金山寺、海口秀英湖中寺、文昌文城镇宏光寺、三亚南山寺、琼海博鳌禅寺、海口灵山寺、海口新泰华庵等等,这些更是本文中根本没有的。所以,圆智抄录发表这篇资料,只能算是挖掘海南佛教文化资源的抛砖引玉之作,欢迎大家踊跃提供有关海南佛教文化史料方面的更多信息,一同为海南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应用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贡献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