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 洋浦千年古盐田
第三天,1月25日。昨晚调了闹钟到七点,却还是赖到了八点才起。之后十多天,再没早起过。每天在床上把一天中最美好的日子虚掷掉,一点都不可惜。
下楼去逛老城区。我总是很喜欢城市的清晨和黄昏,这时候少有游人,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普通民众的生活,真实、市井、日常。从中山路漫无目的走,一路东张西望,想停就停。后来转过一条陌生的街道,两边的骑楼颇显破旧,行人却熙熙攘攘,我惦记着要去博爱路。便问路人:博爱怎么去?回答,这里就是博爱路啊。嘿嘿。偶抬头,看到前面不远一栋楼前有一条旧标语:伟大的中国*万岁!
从海口西站坐车去洋浦。车行在西线高速路上。六年前走过西线,当时印象最深的是西部的干旱。竹子都开花了。与东线郁郁葱葱的景致大相径庭。
于行车的颠簸里恍惚里睡去,醒来时已进入儋州境内。洋浦开发区象一个被迟暮的美人,早没有了当初的繁华和荣光。小小的洋浦车站前一派冷清杂乱,几辆风采车来回奔忙。几分钟后,其中一辆载上我们,直奔千年古盐田而来。
风采车,是当地的主要交通工具,由摩托改装而成。司机多是女人,她们全身武装,头带围脖,从顶上一直罩到颈项,只留两只眼睛看路。她们常年奔忙在西海岸的风沙里,从早到晚,从春到冬。无论日晒雨淋、风吹浪打。曾听一个朋友说,他以前在海南做工程,请的民工多是女人,也抬石头的重活,也不例外。海南的女人勤苦能干,从她们过早丧失青春娇嫩的肌肤上,一眼可以看得出。
千年古盐田位于洋浦经济开发区新英湾南面的盐田村。距今1200年,总面积750亩,有砚式石槽7300多个,年产量500吨。这里是我国最早的日晒制盐点之一,也是我国至今保留最完好的原始日晒制盐方式的古盐场。
相传,1200多年前,一群曾以“煮海为盐”的盐工,从福建莆田南下渡过琼州海峡,来到了洋浦半岛。一天,几个兄弟来到来到海边,查看起灶制盐的地势时,无意中发现浅滩石头经过海水浸泡和烈日曝晒后,留下一片白花花的东西,顺手捡起用舌头舔舔,有咸味——是盐。往日“煮海为盐”的盐工们这下可乐坏了。于是他们凿石为槽,以之盛放海水,再借助烈日曝晒,开创了日晒制盐的先河。此后,他们又在实践中摸索出用经太阳晒干的海滩泥沙浇上海水过滤,制卤水,再成晒盐,从而使产量大增。清乾隆皇帝闻报后,御书“正德”赐给盐田人。宋代大文豪贬儋期间,曾携弟子黎子云访盐田,盐工们用自产的盐巴,做成盐局鸡招待诗人,因其味纯正鲜香,极得诗人赞赏。
中午时候,风采车带着我们突突开到盐田村,一眼便看到海边散落的砚式的石槽,一个老人正在耙晒海泥。时令是是冬季,适逢盐田村的农闲季季,许多村民正在家里搞卫生准备过年。
放下包,去盐场转悠。错落有致的火山石槽间散落着许多不知名的植物,以仙人掌居多。许多已近成熟,举着粉红的果实。一个小女孩趿着拖鞋来摘仙桃,我们忙上去帮她。盐场里空无一人,偶尔有两三拨几个游客匆匆来去。偌大的海边滩涂上,除了晒盐的石槽,还可以清晰地看到过滤卤水,耙晒海泥的工场,以及木棚、水缸、钉耙、栊之类的工具。千百年来,古老的制盐工具同三道工序(耙泥晒干、过滤卤水、日晒制盐)毫无保留地继承下来。
有两个小学生过来和我们说话,后来跟他们去到村里,见到了老盐工谭孟位,谭叔约五六十岁,很温和的一个人。他告诉我们,盐田村农历三至六月为晒季,最多日晒150斤。晒季大潮时,四五点钟就得起身到盐田,耙泥翻晒、过滤卤水、再放入火山石做的石槽中曝晒,下午就可收盐了。“洋浦盐田,朝水夕钱”。现在村里还有七八十户人家从事古老的晒盐工作,现在是淡季,只有十来户做工。谭叔说,盐工很辛苦,许多年轻人都不愿做了。
我们问起村里的人是不是都谭,盐田不传外姓人,谭叔点头,说这是祖宗立下的规矩。外姓人可以租,但不能买。又说起他们产的盐只能在本地销售,因为没加碘,外地盐务局不批准上市场销售。后来,谭叔进厨房拿出一袋盐要送给我们,我看到他掌中的盐巴白如雪,细如棉,纯净天然,不带杂质,用舌头舔舔,咸味纯正适中,谭叔说,他们的盐可直接食用,是制做盐局鸡,盐局鸭的上乘原料,老盐巴还有清热去火,清毒散淤等功效。我因为嗓子痛,便放了一些在随身携带的水杯里。
寻不到盐局鸡,也看不到日落古盐田,我们未在盐田村过夜。当那些高低错落的火山石槽在身后渐渐远去,我不知道,这门古老、原始、独特的日晒制盐技艺,在科学技术日常月异的今天,还能坚持多久?
附图片详明:
经过实践,盐工们摸索出日晒制盐提高产量的三道工序,千百年来,传承不衰。
耙晒盐泥:用耙子整理盐泥(用来吸收海水再晒干,以提高含盐量)耙成沙状,再挑海水浇透盐泥,晒干,通常要晒一两天。
过滤卤水:将晒干后的盐泥放入盐池中(盐池为盐田中挖的一土坑,长宽深约为3、2、1米,底部铺细竹或草编席,类似过滤网,底部留有出水口),浇满海水,搅拌、踏实,过滤出高盐分的卤水。
日晒出盐:将卤水倒入火山石凿的砚式石槽中,晒制成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