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德剖》该不该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5年,海南省人民政府将“黎族长篇创世史诗《吞德剖》”等2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列为“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2005年9月29日南国都市报发布消息,公布了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原文标题:《省政府公布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5个文化遗产项目“上榜”》(记者侯中才)。消息称:9月28日上午,省政府已将“黎族传统棉纺织工艺”等2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列为“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并正式向社会公布。“省政府发文要求各市县、省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制定保护计划,明确责任目标,加强组织协调,落实各项措施,切实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使之得以传承和宏扬。”附: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25个)
1、民间手工技艺9个:黎族传统棉纺织工艺、黎族织贝精品-龙被、黎族树皮布、黎族骨器制作、缬染工艺、昌江黎族原始手工制陶技艺、黎族钻木取火、黎族麻纺织工艺、东坡笠等
2、戏曲2个:临高人偶戏、定安琼剧
3、人生礼俗1个:黎族文身
4、文化空间1个:黎族干栏建筑生态自然村
5、民间信仰1个:军坡节
6、岁时节令1个: 黎族“三月三”节
7、民间音乐4个:儋州调声、黎族著名民歌手王不大民歌、崖州民歌、舂米舞
8、民间文学1个:黎族哈应语口传长篇创世史诗《吞德剖》
9、民间舞蹈4个:黎族民间打柴舞、黎族民间舞蹈《咚铃伽》、文昌盅盘舞、苗族招龙舞
10、民间美术1个:七彩雕画
年底,国家也正式向社会公示,拟将“黎族长篇创世史诗《吞德剖》”等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南省上报的1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
编号:28
项目:吞德剖(黎族)
申报单位:海南省
编号:45
项目:崖州民歌
申报单位:海南省三亚市
编号: 46
项目:儋州调声
申报单位:海南省儋州市
编号:130
项目:黎族打柴舞
申报单位:海南省三亚市
编号:229
项目:木偶戏(辽西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邵阳布袋戏、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临高人偶戏、川北大木偶戏、石阡木偶戏、郃阳提线木偶戏、泰顺药发木偶戏)
申报单位:辽宁省锦州市福建省漳州市、泉州市、晋江市湖南省邵阳县广东省高州市、潮州市海南省临高县
编号:354
项目:昌江黎族泥条盘筑法制陶技艺
申报单位: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
编号:368
黎族染织刺绣技艺
海南省五指山市、白沙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东方市
编号:431
项目: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
申报单位: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编号:434
项目:黎族钻木取火技艺
申报单位: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编号:452
项目:黎族三月三节
申报单位:海南省五指山市
黎族的《吞德剖》将有机会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彝族的《阿诗玛》这些举世闻名的民间文学作品相提并论,这是多么荣耀的事情啊!这不仅是黎族的骄傲,更是海南的骄傲!
为了落实省政府的要求,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吞德剖》的保护、管理、利用工作,抓住机遇打造“黎母”与“黎母山”文化旅游品牌,恢复琼中作为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重振琼中雄风,把琼中打造成海南中部地区区域文化旅游中心,宣传琼中,建设琼中,本人特别撰文介绍《吞德剖》,在琼中县委宣传部主办的内部资料《黎母山》上予以发表。
没想到,这篇文章惹了麻烦——琼中县委宣传部在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施加的压力下做了检讨。
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不愿意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吞德剖》,强硬反对宣传推广《吞德剖》!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518项,我省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钻木取火、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打柴舞、黎族三月三节、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崖州民歌、儋州调声、临高人偶戏9个项目入选。于是,悄没声的,我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变成了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变成了15项。海南黎族《吞德剖》榜上无名。
海南省人民政府在国务院批准之前主动撤回了申请。海南省副省长符桂花和全国人大常委王学萍支持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的意见。
2006年5月31日,我拜访了全国人大常委王学萍,听他讲了一个多小时的《吞德剖》。今年68岁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王学萍曾担任过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州长、海南省委常委、副省长,后任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一位在海南土生土长的黎族干部,王学萍见证了海南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
王学萍说,《吞德剖》主要有三个问题让现在的人产生反感:一是天狗祖先,二是兄妹结婚,三是杀父娶母。王学萍同志强调指出,黎族是特别反对近亲结婚的,有时同姓都不能结婚,比如某某地方的人和某某地方的人是从不通婚的。
我对王学萍先生说,开天辟地的盘古就是一条狗啊!汉族古籍《搜神记》、《后汉书南蛮传》、《三才图会》记载,由于天地不分,就出现了开天辟地的“龙狗”盘古。这条狗遍身锦绣、五色斑斓、毫光闪闪,身子有9万里那么长。他的坟墓在南海,绵亘3百里。上述历史资料上说,龙狗娶高辛王(帝喾)公主为妻,生下蓝、雷、盘、钟四姓子孙。龙狗盘古是瑶族、苗族、黎族人民共同的祖先。盘古,瑶族和苗族称之为“盘王”。三国时候徐整作《三五历记》,吸收了瑶族和苗族有关盘古的传说,描绘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情形。
我还说,《吞德剖》并不主张近亲结婚,第六章《成家立业》有告诫后人不要近亲结婚的话语:“不知年与日,两人没儿女。前人劝后世,勿娶亲妹姊。”说不定,正是由于《吞德剖》的告诫,黎族后来才普遍认为近亲通婚不好呢。
我说这话,王学萍默然不做回应。
看看有点话不投机,我赶紧转移话题,向他请教《吞德剖》的译名问题。王学萍先生解释说,“吞德剖”翻译成汉语是“祖先歌”的意思。“吞”是“歌”,“德剖”是“祖先”。黎族人说话采用倒装句,和英语类似,与汉语不同。
他是一个坦率的人,很主动说起了五指山。在这位从小听着《吞德剖》长大的琼中县红毛镇黎人的记忆中,每天抬头可见的五指山是一座令人压抑、令人恐怖的山峰。他说,当地黎族人把五指山叫做“寡妇山”,把天狗叫做“雷公的狗”。
从他语气沉郁的叙述当中,我感觉到,古老传说中真伪莫辩的黎族祖先扎哈“杀父娶母”的民族的伤痕并未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淡漠,远古时代半人半神的祖先故事与其说成为了后世永远难以破解的谜语,倒不如说已成为一个民族欲说还休的隐痛。
我仿佛听到黎族老人们在唱讲《吞德剖》时抑扬顿挫的歌声,看到听故事的孩子们疑惑不解的眼神里流露出的恐惧与不安……黎族祖先筚路蓝缕、艰难生存的故事像石头一样压得男女老少喘不过气来,一双双饱含热泪的眼睛迷茫地投向森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