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自古有诗对之乡的美誉,许多家喻户晓的对联故事就发生在那里。其中就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孩很淘气、贪玩,经常不去学校上课。先生经常批评他,他就是不改。只要先生不注意他就溜出去玩,到河边游泳、捉鱼,每次都是弄的满身脏兮兮的。孩子虽然调皮,可是非常聪明,经常会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让大家摸不着头脑。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一次,先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正好碰到这个满脸沾着泥巴,全身湿漉漉的小家伙,他正提着一串鱼神气的往家里赶。先生很是生气。于是就批评他不好好读书,不去上课。可小家伙并不买他的帐。等先生苦口婆心的唠叨一通后对先生说,先生每天都在读圣贤书,我出一上联,如果先生对得出下联,从今往后,我天天都去听你上课。先生笑着答应了他。小孩把鱼高高的举了起来说上联就在那里。只见泥鳅、黄鳝和绵鱼被他用稻草串成一串,还再不停的蹦着跳着呢。小孩指着鱼念到:一串无鳞鳅短鳝长绵有耳。此联一出,先生暗暗吃了一惊,这泥鳅黄鳝绵鱼正好都是没有鳞片的鱼类,又有长有短的,对起来的确不是那么容易啊。想罢,先生开始冥思苦想起来。可半天也没想出来。这时太阳已经西斜,小家伙看到先生没想出来又不理他就不吭一声的回家去了。从那以后,人们却再也没再见到这位先生。
原来先生回到家以后就一直苦思下联,可是他又实在想不出用什么来对这“一串无鳞”。到底该用什么对呢?也许是出于面子上的羞愧,抑或是其对学问着迷的态度,他甚至连课也不去上了。就这样他足不出户的日思夜想下联,最后终于病倒了。弥留之际他口中还在不停的念叨着上联:一串无鳞鳅短鳝长绵有耳!!!先生死后,在小孩出对子的地方一到黄昏就能听到先生断断续续的念着那句上联:一串~无鳞~~鳅短~~鳝长~~绵有耳~~,声音甚是恐怖。在那里住的人们都害怕了,纷纷搬离了那里。
过了一段时间,有一个进城赶考的秀才路过那里,天晚了就找地方投宿。人们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告诉了他,让他不要到那边去。秀才听了谢过他们后,晚上就偷偷的去了。到了那里果真听到那一颤一颤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声音。秀才早有准备,待声音一暂停便脱口而出:三牲有壳龟圆鳖扁海无头。下联对得刚刚好,三牲龟鳖海(王海即螃蟹)正好与一串鳅鳝绵对上,并且与上联一样有同样的特征。此下联一出,周围马上变得沉静起来。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听到那声音又念了一遍上联,接着念了一下下联。片刻又重复了一遍:一串无鳞鳅短鳝长绵有耳,三牲有壳龟圆鳖扁海无头。然后四周便恢复了寂静。
从此,那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