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新报通讯员 彭文洁庞芙蓉谢添
“十一”长假前,荆门市交通运输局驻京山市绿林镇六房村扶贫工作队队员黄昌锐把5845元的板栗钱送到村民韩友兰手中。
与此同时,荆门市委宣传部驻京山市坪坝镇漳河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王立军手机微信的提示音响了,微信里都是亲戚朋友发来的“蜂蜜订单”。
……
这是荆门1551支扶贫工作队的常态。
3月1日,荆门市扶贫办印发《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驻村帮扶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市驻村扶贫工作队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
4000多名扶贫工作队队员变身“带货哥”,开始为村民生产的农副产品代言。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对疫情期间村民滞销农产品的种类、数量、品质进行全面统计,建立起销售信息台帐,同时在各社区平台、小区微信群发布农产品销售信息,精准对接疫情期间的市场需求,做到应销尽销。
“防疫期间,我们对全村的生产情况摸了底,对各种农副产品销售进行预判,把握销售时间。”钟祥市公安局驻磷矿镇尤集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姜斌说。
4月,荆门市印发了《关于做好市直预算单位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工作的通知》,5月又印发了《荆门市消费扶贫行动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
6月,荆门市积极组织扶贫产品通过中国社会扶贫网湖北特色馆上线销售。并将贫困村的贫困户农副产品、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车间等带贫新型经营主体的农副产品、通过县级审核的扶贫产品纳入《荆门市消费扶贫农产品推荐目录》,利用媒体统一对外宣传,同时在东方百货超市以及邮乐购等线上平台销售,实现产销直接对接。
“今年雨水足,梨的品质好,要是往年根本不愁销,但今年我心里真没有底。”沙洋县曾集镇孙店村党支部书记范中华说。
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孙店村的翠冠梨进入了“中国社会扶贫网湖北特色馆”销售,广州、武汉、荆门等地的客户纷纷下单。
“在网上买梨,解决了农副产品的销售问题,贫困户收益有保障,后期干劲十足!”市农业农村局驻孙店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熊守标说,孙店村的翠冠梨借助消费扶贫平台,近一个月星期就卖出了5000多公斤。
在主管部门、县乡村以及扶贫工作队的努力下,荆门市有1001个扶贫产品登录社会扶贫网湖北特色馆等相关网站销售,截至9月底,全市线上销售扶贫产品达2803.07万元。
5月21日上午,荆门西外环掇刀区团林铺镇合星村路段旁,一栋刚建成的装配式建筑门前人头攒动,荆门市首家扶贫超市正式开业运营。
8月初,板栗刚成熟时,驻村工作队就在市交通运输局的工作群里发了板栗认购信息。很快,你5斤、他10斤,工作队用车把板栗从大山里一趟趟运出来,送到职工手中。1350公斤板栗就这样被销出去了。
板栗、土鸡都是特色农产品,但是菜籽油、蜂蜜就很常见了。为了帮村民销售农产品,市住房公积金中心驻东宝区石桥驿镇灯塔村扶贫工作队想尽办法。
“只要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我们心甘情愿做个‘带货哥’,为村民带销售、带品牌、带形象、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他们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采访中,几乎每个扶贫工作队队员都会这样说。
截至目前,荆门市各驻村工作队员,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户帮销畜禽蛋类、米面粮油、水产品等8个种类的农副产品约180万公斤,草坪10万平米,花卉苗木4万株,为贫困户增收4064.86万元。
来源:农村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