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初印象,源自台湾女作家三毛的一本书《万水千山走遍》。她将哥伦比亚称作“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地方”。
三毛游历哥国期间可能一路被乌鸦在头顶盘旋,下飞机被出租车司机敲诈,住了两天碰到旅馆涨一倍租金而不得不在拖着病体在寒冷雨天拖着行李搬家,搬家中再次享受到了出租车司机的敲诈,在小吃摊买吃的被摊主冤枉没给钱,天天笼罩在劫匪与警察之间躲猫猫游戏所带来的压力中。眼看痛苦的折磨将尽,离境领取行李却发现“每一只包包都已打开,衣物翻乱,锁着的皮箱被刀割开大口,零碎东西失踪,都是博各答(波哥大)机场的工作人员留给我的临别纪念。”
“那是哥伦比亚,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家。”三毛如是说。
这是发生在1981年的事情。
得知要去哥伦比亚,立马google:
1. 哥伦比亚曾经是美洲毒品 角,与东南亚另外一个毒品 角并称东邪西毒;
2. 哥伦比亚长期以来是美国对国民公布境外游最危险的几个国家之一,与所谓的 “无赖国家”:伊朗、伊拉克、朝鲜等并列,据说近几年才调低危险指数;
3. 哥伦比亚在过去几十年处于内战中,反政府游击队到现在还在占据某些地区在和政府军对抗,更不幸的是,这些游击队还热爱绑架游戏,老外很吃香;
4. 数月前,中石化,4名中方员工被游击队绑架。
我想,是不是该多买两份保险啊!
也有好消息,貌似哥国旅游资源不错!网上有些旅行攻略,中文的不多,一个台湾人写的比较有意思,特别是他在麦德林看美女的经历让人(准确说是男人)神往。。。。。。
麦德林是拉美排前三名的美女之城,早有耳闻!请教一位去过的仁兄,他不语,只幽幽地看着我,嘴角挂着蒙娜丽莎般的微笑。那意思,你懂的!
绕过大半个地球,飞飞停停40个小时到了首都波哥大。万幸,没有被出租车司机敲诈,也没有碰到旅馆涨价。当然,离境的时候免不了严加盘查,买的咖啡糖、咖啡袋,被狗狗们又嗅又舔之后,还少不了被抽样割开检查。这时才隐约感受到这个毒品输出大国的严阵以待。
这是发生在2011年的事情。
如果三毛的游历发生在30年后,也许就不同了。
在哥国生活小半年,感觉都有些要爱上这个国家了。虽然身边一样也少不了持枪戒严的军人,抢劫绑架的新闻还时不时听到。但哥国国人消除内战和毒品的决心和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令我时时感到温暖。
一件小事,我碰到了三毛截然不同的遭遇,也使得我感受到街头普通人的淳朴。在哥国期间,每天早上在同一个小摊子上买“哥氏肉夹馍”,作为早餐,一种类似我们的烧饼,中间夹上鸡蛋、火腿、芝士,在火上烤过,撒上盐,用锡纸包上,2000比索一个。那是一对夫妻摆的路边小摊,一个流动的类似早餐小车,现烤现做。开始两次还问一下多少钱,后来干脆不问了,直接给2000。有几天,感觉给钱的时候摊主似有些话要说,最终还是没开口。直到一天,我在排队的时候,看别人给钱,竟是给了2500比索。难道涨价了?试探着问了一下“多少钱?”“2500比索。”摊主看着我说。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涨的价,但摊主夫妇却是腼腆得不好意思和我这个老主顾提起。
看来,倒是一直以来我在“敲诈”这对淳朴的摊主夫妇!真是汗颜!
与我的哥伦比亚好友Pedro谈起外国人对哥伦比亚的印象,说了三毛的经历,他大笑。
此外,和他说了我看过的另一部英国老电影《绿宝石》Romancing the Stone,是发生在哥伦比亚的老电影,煞是有趣。这部电影讲述一位英国女作家为了营救姐姐到达哥伦比亚与绑匪周旋的故事,背景是数十年前的哥国,波哥大那个脏乱破啊!!女作家与农夫、鸡、鹅、猪一同挤在长途破车中做蹦床运动,从波哥大前往加勒比海滨城市卡塔赫娜,一路艰辛最后却收获了爱情。
“在欧美人眼中,哥伦比亚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带着欧美人的傲慢与偏见,他们不愿意去看到别人的成长。”Pedro说,“推荐你去看看一部美国电影《史密斯夫妇》的开头。”
“《史密斯夫妇》?我看过的,不过。。。。。”我惊奇道,“好吧!”。
翻出这部几年前的好莱坞大片,啼笑皆非,如果对没去过哥伦比亚的人,却是察觉不出来的。开头男女主人公初次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偶遇,老旅馆满是斑驳剥落的油漆,到处是拿枪搜查的军人,窗外直升机盘旋,热带雨林中狼烟处处。我的天,波哥大居然有热带雨林??皮特与朱莉在浪漫的拉丁音乐中相爱、热吻。。。。。。
等一下,这好像是,分明是,墨西哥音乐。。。。。。好吧。。。。。。
一如这位西方导演的视角,全世界有多少人了解真实的哥伦比亚呢?
欢迎光临我的新浪博客:********************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