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谁?蜀汉丞相,中后期蜀汉军政主掌者。建祠为何?只是为了纪念一名蜀汉权臣?香火为何?后世只为怀念三一位三国贤相? 欲开发武侯祠,我们还是先谈谈诸葛亮到底是谁吧!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中期出场,甫一出场便光芒万丈惊艳四座,尔后,文韬武略,纵横捭阖,三分天下,奠定蜀汉,内修政事,外抗魏吴,一力兴汉,六出祁山,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奈何时运不济,功败垂成,抱憾长辞。从传统价值观看,诸葛亮前后《出师表》,辞情恳切,句句吐哺,《诫子书》微言大义,语重心长,可谓立言;一生倥偬,公忠体国,淡泊清廉,天下敬仰,是为立德;三分天下,两朝开济,军政修明,乱世雄存,伐魏兴汉,威震中原,终其一生,延绵汉祚,是为立功。虽不圆满,但如此三不朽,足称完人矣!在主君眼中,诸葛亮乃朝堂梁柱,忠贞贤臣;在百姓眼中,诸葛亮是智谋化身,不世贤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所寄托的明君贤臣政治理想也正是中国人在王朝时代心底里最根本的政治祈望,对中国人的政治价值取向影响极深。而诸葛亮则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典型最完善的贤臣代表。平心而论,诸葛亮的事功虽只局限于三国时代,且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与走向影响甚微,但是诸葛亮的精神力量和文化价值却早已超越了时代,超出了国界,化身为中华文化中德行与才智几近完美的一座不朽丰碑!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垂范千古,彪炳古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胸怀理想为国家社稷天下大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其中又以于谦和左宗棠为佼佼者。武侯祠的文化核心就是中国传统深厚的圣贤文化中的贤人文化!
可见,出身于汉末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占据着中华文化体系中重要的一席之地,其已经是超出三国时代范畴孑然独立的一个文化标志。一如李杜之于唐朝——成名于一代,美誉扬千秋。汉中勉县武侯祠的开发症结正在于此。首先,以主打三国文化的诸葛古镇仿古建筑来混合冲淡武侯祠的古迹色彩,是对武侯祠真古迹氛围的严重破坏!其次,诸葛古镇的建设强化诸葛亮及武侯祠的三国时代色彩,是局限矮化诸葛亮的历史影响力和文化价值的一大败笔,是喧宾夺主弱化武侯祠文化地位的拆台之举!与成都武侯祠弱化刘关张突出诸葛亮的策略手法相比,是典型的逆操作。第三,诸葛古镇的建设不但从文化氛围还是从地理范围都严重挤压了武侯祠的拓展空间,使得汉中武侯祠小空间小格局就此定型,难再有扩展余地。最终落得汉中勉县武侯祠真假混杂不伦不类,别说是对成都武侯祠望尘莫及,以后被山东临沂武侯祠和河南南阳武侯祠甩在身后都不必惊奇。最后呢?诸葛古镇也必然逃不过全国各地人造古镇哄闹一时惨淡收场的悲哀结局!
说到这里不得不插句题外话,四川的旅游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业开发在国内做的还是相当不错的。非正牌的武侯祠包装得是名贯海内,连原本不属于四川的两大诗人,杜甫和李白都能揪着一点点与四川的关联大做文章,打造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和江油的李白纪念馆。以后国人如欲慕古追风寻访两位诗坛圣仙,四川两地自是不二之选。抱憾杨玉环香消玉殒马嵬坡,要是当年唐军再沉住点气,等到了四川境内再兵谏玄宗,否则今天再建立起一座以《长恨歌》为主题的“杨贵妃纪念馆”捎带着把白居易纪念一下,那盛唐荣耀川陕共分,亦将顺理成章。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莫名其妙,好端端的汉中武侯祠为何旁边突兀地要建起一座三国古镇呢?后来时间长了就明白了,这是在向成都武侯祠靠拢。只是啊,成都武侯祠加锦里走的是大(声名)武侯祠加真乡土风情街,强强联合相得益彰。而汉中这里却是小(声名)武侯祠加假古镇,勉县武侯祠本来就先天不足(地处汉中偏远小城),后天失调(开发宣传长期缺位),再弄个游客厌倦的假古镇靠在一起拖累上,东施效颦真让人哭笑不得……退一万步来讲,真要开发三国文化,去把曲江文投集团开发的楼观台财神庙文化项目观摩下,好么?
回头再一想,诸葛古镇的建设说是向成武侯祠和锦里对标实在是抬举,实际上这更像是在国营茅台酒厂隔壁建起茅台招牌的小酒坊,就是蹭名气图借光,古镇的命名就毫不掩饰地说明了一切。只是汉中武侯祠的这点名气和热度能否经得起蹭?一旦诸葛假古镇和汉中武侯祠形成捆绑效应,要再和全国数得上名的九座武侯祠竞争起来,后果恐怕不敢想象。
按理说,以武侯诸葛在中华文化中之声名地位,在汉中众多文物古迹中之地位可谓首屈一指当仁不让!但是看看诸葛古镇平地而起,就知其实际不然。诸葛古镇的突兀建立,掺混消噬武侯祠的文化价值,表面上看是文化失策,实质上是武侯祠在汉中地位不彰的一个悲哀局面。试想,假若曲阜孔府旁边建立一座仿春秋古镇,国人会是一种什么感观?如果是黄帝陵旁如法炮制呢?敢想么?
我在想,如果将来的某一天,某个外地甚至外国的学术团体来造访汉中武侯祠,看到这个不伦不类顶着武侯姓氏的古镇,汉中人会不会觉得尴尬。
呵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