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秋战国时期并不讲究忠君思想,当时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期,小国无数,以外交主导形势的纵横家们更强调的是将个人的才华去影响国君和个人理想的实现。这批才华横溢的纵横家们和客卿大量涌现,哪个国君招揽到他们,他们就给谁打工;国君你要是不让我施展才华我就跑另一个国家给别人打工;即使是孔孟这样高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圣人,也并没有忠于式微的大周帝国吉祥物周天子,而是纷纷周游列国,希望能找到一个接受自己的学说并重用自己的诸侯……也正因为当时并没有统一的忠君爱国思想,没有压制各路奇人的各种思想和学说,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如同百花齐放,形成至今为止都没有办法超越的各路思想体系……直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屈原这样的“忠”,在当时来看是多么的不合时宜,然而对于大一统时代的帝王们来说,需要的是君主集权,当然不会再允许道墨法等各家再以打工仔心态出头,此时推行君臣父子,也就是忠君和孝道,极大地帮助了帝王们控制天下人才和民心,呵呵,维稳什么的,古而有之,扯远了。现在么,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