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易理的七宝楼台——基于特定文化场景的知识建构史
张炎论吴文英词曰: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玉田乃磐磐大才的词学名家,自能拆得碎吴梦窗的七宝楼台,余之探究易学原理,不敢以拆碎而窥望前贤,但能拆出个大致的框架结构,以启来者,也就不错了。
是以这里只得借用古意,以拆解为态度,以拆碎为目标,来定位并安置我们的这场讨论。
既是拆解易理,自然应该从易理的基本结构角度,来对易理中所有的基本要素,进行一个尽可能最少预设的分析与讨论。
在讨论方式上,我将试图以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作为支持其知识建构与文化理解的合理性的基础。理由是显然的,因为正如我们不能苛求牛顿必须在粒子层面进行其物理学架构那样,古人当然有权只对其所处时代的认知条件而负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其获得时代知识场景所能支持的理性架构。而只有能对古人所处的时代知识场景,有一个较为同情的了解,才有望看得出古人的知识建构,以及其逻辑判断,究竟取得了哪些具体的历史进步?也才能对古人文化建构中的理性成分,有一个较为客观而可靠认知。
在此视角下,我们后世的知识合理性,其实是以一种类似异构文化场景的他山之石,也就是处于一种平等对话的文化比较姿态,而非以超越时代限制的去历史姿态,而获得安置的。
你当然可以说这是对知识理性及其逻辑的一种弱化,但我觉得,如果我们全都处于通向所谓终极认知的那个单向度的过程与步骤中,又能有哪个时代的知识理解,相对于於后世那个终极性的知识正当性来说,不是充满了各种歧途与迷失呢?
无论对我们或古人来说,其实只要无愧于所处时代的知识条件的约束,并在此基础上而有所精进,也就无愧于后世了。非要以古人不知其所以然的后世知识理性来苛待前人,未免有些太过矫情、也未免有些太过不接地气之嫌了。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5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