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大势至法王子”: 大势至菩萨为西方极乐世界三圣之一,现在与观音菩萨一起承事阿弥陀佛,将于观世音菩萨成佛之后再成佛。《观无量寿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名大势至。”
“念佛三昧”:念佛有四——持名念佛,闻说佛名,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观像念佛,观瞻佛像,摄心入定;观想念佛,心想如来,摄心不动;实相念佛,念自性法身真佛,当下一念心性契合如来藏真如本性,念念相继,念念契合。三昧,一心不乱,摄心念佛既久,即可入定。念佛三昧可以分为事一心念佛三昧、理一心念佛三昧。念佛法门可以横超三界,疾出生死,修行者深信不疑,愿往生净土,于是专心念佛,句句分明,念念相续,行住坐卧惟经一念,不管是空闲时还是烦恼时都惟此一念,这叫事一心念佛三昧。行者于事上可得,但理上没有透彻,能伏住烦恼但不能断除,往生净土九品莲花之中三品。理一心念佛三昧,念佛之时返观能念是心、所念是佛,然而心即是佛,心佛众生无二无别,这样销镕能所,寂然不动,湛然常住,如此定慧等持,往生净土九品莲花之上三品。然而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因为十万亿国土之外的极乐世界,亦在众生心内。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简言之,你想我,我不想你,类似俗语讲的剃头担子一头热。比喻如来忆念众生,但众生沉沦世间生死业,不念如来。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这比喻如来忆念众生,众生也忆念如来越来越深。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孩子想念母亲,同母亲想念孩子一般深,纵经多生多世,因为两心相系,有缘必相会。这比喻众生忆念佛,佛就离你不远,很快便得相见。
“必定见佛”:见佛可以在梦中见、定中见、现前见。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须利用其他法门,光是专心念佛,便可以令人心开悟解。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佛有名香、身香、心香,时常念佛,就会染上这三种香气。中国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这种道理。时常修佛的人,身上自然有种佛的气质,就是一种香光庄严的气质。
“香光庄严”:见上句。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大势至菩萨因地修行法门,是以“念佛心”入无生法忍。正所谓“口念弥陀心散乱,念破喉咙亦枉然”,口念的时候,心要摄住,在修行持名念佛法门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摄心。
“都摄六根”:“都”,全。“摄”,收摄。六根不像外攀缘,如眼不见色尘即是眼念佛,乃至意不念尘即是意念佛,六根都收摄了,六根都在念佛。根大圆通是因此得名。
“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清净的念佛心相继不断,就可得念佛三昧。若得三昧,从往生净土乃至开悟见性,即可无事不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