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行阴尽者”:如果修行人没有令心魔自起狂解而破坏修行,在无上佛道中没有遭遇枝岔歧路而堕入外道知见,也没有因为自己心魔破坏而导致得少为足,从而落于小乘,这样修行下来就可以超越十种行阴心魔境界,得以破尽行阴。
“诸世间性”:指世间十二类生的迁流生灭之性。
“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幽清扰动是行阴之相,同分生机是行阴之体。同分生机,前文有“同分生基”,基表示生之根本,机表示动机,即动之始。
“倏然隳裂,沉细纲纽”:倏然,忽然;隳裂,破裂、解散之义;沉细,表示深沉微细,幽秘难见;纲纽,网上大绳曰纲,衣领结处曰纽。沉细纲纽是比喻十二类众生的生灭就像堕落在一张隐秘难见的大网中,不可自拔。那么行阴破就类似于把这张网给解散了。
“补特伽罗”:梵语音译,义为“数取趣”。数,屡屡之义。趣,六趣。指因业力所感而屡屡趣向于六道轮回的中阴身。
“酬业深脉”:酬业,酬报宿业。深脉,深沉的由因感果的脉络。
“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天,此处指第一义天。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二举出四种天,一是世间天,又作名天、世天。谓十方世界一切刹土中,诸大国王虽居人世却享受天福,故称为世间天;二是生天,一切众生修行五戒十善之因,则受其果报,生欲界天、色界天或无色界天,称为生天;三是净天,谓声闻、缘觉二乘断除诸烦恼,获大神通,变化自在,清净无染,称为净天;四是义天,谓十住菩萨善解诸法之要义,称为义天。此四天若再加第一义天(即佛),则为五天。佛为天中之最尊者,故又称“天中天、天中最胜尊、天人师”。另外,此处涅槃天,也有用喻的含义,用我们常人能感到的天亮时发生的场景作喻,比如后一句“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就是。
“内外湛明,入无所入”:内六根、外六尘湛然明彻,根尘一体,无复隔碍。守培法师在《楞严经妙心疏》中说:“此文‘内外湛明,入无所入’与前三渐次文‘反流全一,六用不行’义不同。六用不行,即六识不起;此六根虚静,六七二识皆不起也。彼是有尘而不缘,出于有心;此是缘无所缘,出于无意。有心不缘,乃内外未曾湛明,故须历诸圣位;此是缘无所缘,故不假修证而超诸位。顿渐之异在此。”守培法师认为“世尊说渐次教尽,罢座再来显示首楞严妙旨。有似世尊说一代教尽,末后拈花,别传心印,可说此文是楞严正旨。”
“观由执元,诸类不召”:明白了十二类生的受命元由,修行人就会执守此本元不退转,令自己身心不再流逸,故而不会再感召诸类生命的流转轮回。因为一旦“生灭心灭,寂灭现前”,便不会再有因果感应和生死轮回了,此时虽然还没破识阴,但已知诸类生命元由,故行者会用各种方法让自己不再处于轮回中了。
“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行阴本来就已经是“幽隐”的了,识阴就是更加“幽秘”的了。此句意谓已证得十方界同是唯识变现,因此如前面比喻中所说,东方破晓时会显现精色,并且不会再沉隐(有不会退转至行阴区宇之义),这样,本来幽秘的识阴得以慢慢显现出来。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这句经文是“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的简略表达,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识阴区宇”。
“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这一句在此段【若水中观】部分详细展开。
“识阴尽”:山河大地应念化为无上知觉,证得不生不灭,有生灭的染法已被观破殆尽,无能无所,纯是智慧。即耳根圆通的“寂灭现前”,六解的解“灭”结。
“超越命浊”:命浊——“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名为命浊。”现在六根合开都能成就,所以超越命浊了。
“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罔象,似有非有、似无非无的样子。有点类似于《道德经》所言,“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这是在描述识阴的相状。识阴本来是虚无的,是由最初一念妄想颠倒而引发的。现起八识的作用后,八识又分能见的见分与所见的相分。由八识执着能见见分是我,形成了七识,七识再分给六根门头,对尘就成了六识。根、尘、识合成十八界,成了我们凡夫能感知的身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