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太关键了,值得我们细细推演一下。
修行的终点——“觉行圆满成佛”,这毫无疑议吧。
何谓“觉行圆满成佛”?——“圆具三身佛”即是。
法身佛——自在,不用我修啊。化身佛——是“报身佛”的起用化现。很明显,修行首要是“成就报身佛”,是吧?
“报身佛”是什么?——“清净身口意”啊。“意”主导“身口”,所以,首要是“自净其意”,对吗?
如何“净意”?——“无贪嗔痴三毒烦恼”即是。电脑病毒解除,就没乱码了,就不烦了,是吧?
如何“去三毒”?——“嗔”是由于“贪不到”,“痴”是不知“有贪皆苦”之理,所以,去三毒首要是“除贪”。
所以,我们这就明白“佛陀真实意”了——阿罗汉的“戒定慧”法门“戒”为首,菩萨道的“六度”法门“布施”为首,都是为了“除贪”啊,它能引发“多米诺”啊。佛陀涅槃时遗嘱“以戒为师”,就是“打蛇七寸”呢。
这样我们就知道——修行是“修理哪了”,就有“下手处”了。
把自己修好了没有?——就看你“贪欲少了吗?”、“烦恼少了吗?”。
烦恼少了——不就“都是乐了”嘛。
修行——就是为了“离苦得乐”! 不快乐的——你肯定修错了。
若再细究一下“贪”——则有“五类”:财、色、名、食、睡。以“色欲”为最,因它一定引发“余四欲”,祖先告诫“万恶淫为首”,就是这个道理。
“剃光头、穿补丁、要饭吃”——哪个女人搭理你?这就明白佛陀令弟子“出家”的用意了。“色欲”最难断,“出家”来断它。“在家人”志气没这么大——那也要“少欲知足”才是。
一路推演之结论:修行首要是“除贪”,除贪首要是“戒色”。
人类都在三界中最底下的“欲界”——食色为其习性啊,能离欲才“出欲界”,得“光明色身”。身、心都不执,就出三界了。这是佛陀的“因地渐修”的修法。
禅宗是“果地顿修”的修法——身心皆放舍,直究自性,达性再起大用。
传“果地法”——是“如来出世本意”,令众生皆可作佛。
若你消化不了,承担不起,佛陀就又为提供菩萨的修法——修“六度”。
若你发不起“菩提心”,佛陀就又为你提供“小乘法”,修“戒定慧”,成“阿罗汉”。
若你不懂要“出轮回”,佛陀就为你提供“天乘法”,修十善,让你在三界里呆在好点的地方。
若你不够格升天,佛陀就为你提供“人乘法”,持五戒,守住做人的底线。防守不住,三毒具足,那就下去“三恶道”,感受自己中毒自己受的痛苦果报。
看看,释迦牟尼佛多慈悲,不给我们讲这些的话,我们就盲目地出生,糊涂地死去,感恩啊。
诸佛都在赞叹释迦牟尼佛——肯来这“五浊恶世”救最最顽固的娑婆人!
弥勒佛在人寿八万岁出世,只讲三次法会,就工作完毕了,多舒服啊。
释迦牟尼佛本来是120岁寿命,为末法众生舍报40岁,助我们修行的福德资粮啊,真是太慈悲了。
今天,当我们与佛意不一致时,是改“佛意”哪?还是改“己意”?是该修“谁”呢?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1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