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爱情
爱情是男女两性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同性恋视为异化了的两性,下文不再备注。)。爱情的发展过程必定是先有爱然后才有爱情,爱是人的一种主观的、积极的、正能量的知觉或意识的精神活动,爱的行为就是这种精神活动导致的行为。作为一种知觉或直觉的爱就是一种本能爱,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爱就是一种理性爱。本能爱则一定是爱知觉或直觉确定的真实、友好、美丽的对象,理性爱则一定是依理性而爱理性确定的真实、友好、美丽的对象并依理性层次而爱不同层次的对象,这两种形式的爱是人的普遍性、广泛性的爱。人在性生理功能发育成熟后会具有一种性本能,这种性本能会导致人爱性感的异性。当人的普通的爱与性本能的爱结合在一起而产生的感情就是爱情。人的感情是丰富的,根据各种不同的对象而有各种不同的感情。爱情是人的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特殊的感情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其对象限于男女两性之间并且在男女两性之间接触与交流中存在双向性、单向性及互动性、单动性的特点。爱情——这种特殊的感情的产生、发展需要具备相关的特别的因素,分别为:性感的吸引力、精神美感的吸引力、社会关系的吸引力、性的亲密关系、精神的亲密关系、社会的亲密关系。
性感的吸引力:性感的吸引力就是能引起性欲、性愉悦感觉的吸引力。这种性感是通过人的直觉感知的,当人感觉到异性很性感时是很快速的,不可能经过理性思维分析而得出是否性感,这种直觉是人的性本能导致的。性感来自于人的形体、颜色、气味、气质、语言、行为、动作等,并受时间间隔、空间距离的制约。来自于人的形体、颜色、气味的性感就是肉体的性感,来自于气质、语言、行为、动作的性感就是心灵的性感,强烈的性感吸引力来自于兼具性感的心灵与肉体的结合。人在青春期就开始具有自然性感吸引力及敏锐的性感感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性感程度及感知能力会加深社会属性并且会随着性生理功能的衰老而慢慢衰落。
精神美感的吸引力:精神美感的吸引力就是精神世界引起的心理愉悦美感的吸引力。这种精神美感是通过人的相匹配的智能意识到的。精神美感的本源来自于人的精神世界,以通过语言、动作、行为、社会活动等表现而被意识到的。人的精神美感依人的精神世界的本源的个体差异而有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类别就是因个体的自然特性与社会特性的外化及内化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类别;层次就是因个体的自然特性与社会特性的外化及内化的不同而形成的质量层次;个性就是因个体的自然特性与社会特性的外化及内化的不同而形成的个人性格特点。通常情况,人的精神世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完善,所以人的精神美感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更加强烈、更加丰富、层次更高,直至神经生理功能的衰弱而开始衰弱。
社会关系的吸引力:社会关系是复杂的,包含其构成及其内容。社会关系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个体所处在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地位、能支配的财富及其他社会资源。通常情况,社会地位越高、能支配的财富及其他社会资源越多则吸引力越强,反之则吸引力越弱,甚至出现负吸引力。
性的亲密关系:性的亲密关系的形成在于性感的吸引力的互相吸引或吸引与被吸引配合顺畅,性接触、性交流无障碍。
精神的亲密关系:精神的亲密关系的形成在于精神美感的吸引力的互相吸引或吸引与被吸引配合顺畅,智能及个性相匹配或相容,精神接触、精神交流无障碍。
社会的亲密关系:社会的亲密关系的形成在于社会关系的吸引力的互相吸引或吸引与被吸引配合顺畅,或者是双方的社会关系相容无障碍,即能形成合法的、合伦理的、合道德的社会关系。
以上六种与爱情相关的因素如果完美统一结合且具有完美归属则成为一种理想的完美爱情,但现实中这种完美爱情通常是很少出现的,通常存在的爱情是不完美的,由以上六种因素的不同强弱程度、和谐程度、广泛程度及不完整的不同缺失而呈现出不同形态、不同类型的爱情。
如果只具有吸引力而不能形成亲密关系则只能是单方面的爱慕;如果能形成性的亲密关系而不能形成精神的亲密关系、社会的亲密关系,则是一种地下色情关系而不是爱情关系;如果能形成性的亲密关系、精神的亲密关系而不能形成社会的亲密关系则是一种地下爱情;三种亲密关系都能形成就是一种正常爱情。因三种亲密关系结合的主次不同及分别的亲密程度不同、层次不同、稳定程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类型不同质量的爱情,爱情的质量依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不同质量的爱情。爱情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典型:以性的亲密关系为主,精神的亲密关系、社会的亲密关系为辅的结合可以称之为性本能型爱情;以精神的亲密关系为主,性的亲密关系、社会的亲密关系为辅的结合可以称之为精神型爱情;以社会的亲密关系为主,性的亲密关系、精神的亲密关系为辅的结合可以称之为功利型爱情。
性本能型爱情的爱具有对象共同性、资源丰富性、资源多样性等特点;性本能则具有性关系的亲密性、性交流的排他性、性交配的生殖性等特点;性欲具有时间的起伏性、兴趣的转移性的特点。性本能爱情的爱的“共同性”的特点容易引起竞争而出现争风吃醋的情形;性本能的“亲密性”、“排他性”的特点容易引起热恋而忘乎所以的情形;也就是说性本能爱情容易引起争端出现冲突。男性的性本能的“生殖性”会引起男性对女性的“完整性”需求,女性的性本能的“生殖性”会引起女性对男性的“依恋性”需求,男女两性因性欲的“起伏性”、“转移性”特点及同步差异则会出现与其他异性性交的需求,这与性本能的“生殖性”特点的“完整性”、“依恋性”需求形成冲突。因性本能爱情的爱具有“共同性”、“丰富性”、“多样性”等特点,在男权社会,女性则会成为男性的一种物质化的性资源,即形成隐性冲突;在女权社会,男性则会成为女性的一种物质化的性资源,也形成隐性冲突;在男女平权社会,如果男女双方无视生殖又都能寻找到其他异性作为爱情对象则相安无事,但因性别差异及性感吸引力差异,通常情况,男性寻找爱情对象的难度与女性寻找爱情对象的难度很难等同,即男女双方难以达成同时放弃爱情的一致意见,即会形成冲突。如果女性因生殖负担而出现“依恋性”需求而男性出现“兴趣转移性”需求则形成冲突;如果男性出现因“生殖性”的“完整性”需求而女方无视生殖出现“兴趣转性移”则会形成冲突;如果男性出现因“生殖性”的“完整性”需求与女性因生殖负担而出现“依恋性”需求相合则相安无事。性本能爱情是一种原始的爱情,也是一种基础的爱情,但不是一种稳定的爱情,也就是说性本能爱情只有在双方都以结婚生育为归属并有婚姻制度保障双方平等权益时才是相安无事的,否则容易出现冲突结局。性本能爱情因性本能的力量巨大往往难以抗拒而容易使人失去理性意志力约束,做出一些冲动的爱情行为而引发不良后果危害自身、危害他人。
精神型爱情的精神美感的吸引力的意识及精神的亲密关系的形成需要相匹配的智能及个性而具有爱的对象的特定性。因精神型爱情是以精神的亲密关系为主,性的亲密关系、社会的亲密关系为辅的爱情,性本能的特点引起不稳定、冲突的可能性要比性本能爱情小很多,所以相对来说精神型爱情是持久的稳定的和平的爱情。因人的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特性而不能对两种对立的事物同时进行思维,也就是说人在恋爱时不能对同一对象同时进行性感思维与精神美感思维,就像演员不能同时饰演两种角色,总时需要分时进行的,就算在同一作品中饰演两种不同的角色,那也是分时饰演的。演员在饰演作品角色时是需要进入角色的思维状态的,在饰演工作结束时通常可以很快退出角色的思维状态而进入真实生活的思维状态,而真实生活中的人在恋爱中的思维状态是不需要有意识退出的,所以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精神型爱情就会注重精神美感的吸引及注重精神亲密关系的交流而抑制性感的肉欲,柏拉图的精神爱情会排斥肉欲并认为肉体是肮脏的可能与此有关。通常在现实中存在的精神型爱情是有肉欲的有性交的,这是因为性本能难以完全抑制住而分时进入性感思维并且有生育子女的理性需求。性本能型爱情以性的亲密关系为主注重性感的吸引力及注重性的亲密关系的交流而形成的性感思维定势也会抑制精神美感的思维及其他理性思维,所以性本能型爱情在热恋阶段往往容易出现冲动的爱情行为。但是也有一些精神型爱情会突然表现出对肉欲的放纵则是因为分时进入性感思维造成的或者是还未完全形成精神美感的思维定势。
功利型爱情是以功利目的为导向而发展的爱情。功利型爱情具有显著的世俗特征,即以实际功利为目标而轻视或忽略个人的性感因素、精神美感因素的主观感受,并能主动适应迎合性亲密关系、精神亲密关系。功利型爱情本身也豪无诗意与激情可言,爱情关系的双方注重社会关系中的地位、财富及其他功利性因素的匹配或互利相容,因而具有一定的对象的特定性。功利型爱情因性本能的特点引起的不稳定、冲突的可能性要比性本能型爱情小,但比精神型爱情因性本能的特点引起的不稳定、冲突的可能性要大,因为功利型爱情的性本能也被视为一种实用的功利而加以利用。精神型爱情中的性本能因素则是以自愿自觉的形式忠诚于爱情对象而避免因性本能的特点引起的不稳定、冲突。如果功利型爱情的双方的社会关系稳定及能适应性亲密关系与精神亲密关系则爱情是持久的、稳定的并有预想的归属;因社会关系具有动态性,所以功利型爱情在恋爱过程中或已有归属时都极有可能出现不稳定状态而分崩离析;但功利型爱情的个人感情因素对爱情的稳定性、持久性的影响要比性本能型爱情、精神型爱情的稳定性、持久性小很多。所以综合来说,功利型爱情是平淡的、稳定的、持久的爱情,只是易因社会关系的变故而生变。
爱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爱情中的强烈的吸引力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强烈的亲密关系、亲密行为、亲密活动会在头脑中留下更为深刻的记忆,这种深刻的爱情记忆会促使人凭直觉做出深入的关怀及全心全意的不求回报的付出,特别是人生中第一次真诚的爱情,(如果是多次,感受及记忆就没那么深刻了,并且会凭经验增加理性行为。)如果在过程中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被迫分手则会引起心理状态的极大失衡及不适应,并且因深刻的记忆而难以忘怀,因心理极大失衡及思维惯性而使深刻的记忆活跃占据意识空间,使得痛苦程度加深并难以排解,甚至引起自残、自杀或伤人、杀人的过激行为。主动发展的爱情本应以理性归属为导向,但时常出现因客观原因使得爱情无果而终的情况;因性感吸引力、精神美感吸引力、社会关系吸引力而被动发展的爱情则更具有盲目性,同样会时常出现爱情无果而终的情况;更有甚者以爱情为名的有意欺骗而使得爱情无果而终;所以发展一段爱情首先要确认的是爱情对象是否真诚、爱情是否有理性归属,双方的目的是否一致,以避免主观原因导致分手带来的伤害。导致爱情关系双方分手的客观原因有时难以预见,所以为避免爱情无果而终或中途分手带来的伤害应有爱情行为准则。
因爱情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要求而必须要有生殖后代、扶养后代的保障,固定两性关系组成家庭共同扶养后代显然是最文明最合理的,现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就是为固定两性关系共同承担生殖扶养后代的责任稳定社会关系而设立的。爱情的理性归属就是结婚生育后代并共同扶养,纯粹为享受爱情的性亲密关系或精神亲密关系而没有理性归属的爱情则是不完整的爱情,容易演变为色情或友情。而忽略爱情的性的亲密关系的形成及精神的亲密关系的形成而直接进入婚姻固定两性关系则容易引起婚姻关系的不和谐,导致人的性压抑及精神压抑造成人生痛苦并危及社会,所以应当有恋爱自由及婚姻自由。如果因恋爱自由而放纵恋爱对象则会破坏社会关系、社会伦理、社会道德,引起社会混乱,制造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果因恋爱自由而放纵自身的理性归属又无生存质量的物质保障则会造成人生痛苦,所以恋爱自由应基于自身的生存质量的物质保障及不危害他人、不危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