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天(9月20日 )
上午:走访学校之三—— 新营盘中学,走访学生之一:
下午:走访学校之四——战河中学
走访学校之三—— 新营盘中学,走访学生之一:
今天是周六,恰逢战河中学和新营盘中学的小周,也是今天要走访的重点,而跑马坪中学是大周,只能走马观花看一下了。
(关于大周和小周,那是在类似宁蒗山区中学所独有的学校作息安排。在乡中学读书的学生有很多来自周边山区,走两三个小时山路才能到家的已经属于相对近的。比如战河中学,从永宁坪乡读书的有需要走7到8小时的,还有战河地区象木耳坪的有些村目前还没有通电。周末不能总回家的一个原因当然是路途遥远且难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越远的地方路费也高,对于已经省吃俭用的山区学生来说回家的费用相当于一周的伙食费,所以很多孩子宁可在学校住也不回家。为此,乡中学也对作息制度作了调整,每隔两周就是大周,可能休息两天半,或两个整天,中间休小周,一般是半天时间。在翠玉、西布河或拉伯等中学有时一个月放一次大假也是有的,因为雨季一到,很多路都无法行走,就是可以勉强走的路也是有很大危险的,这时只有在学校度过了。学生无法回家,可更辛苦了老师,只要学生在校,老师也就有了更多的责任。)
一早我吃过早饭去银行取了资助钱,浦老师就联系好了车子等我。去新营盘的车子很多,就在我住的宾馆附近。
在车上,浦老师又开始他好奇的聊天之旅。车上还有一个精干又有的中年妇女,一个背着竹筐貌似退伍军人的中年男子,不一会,他们就熟悉起来。由于方言过快,我只听明白了50%。在这50%的内容当中,我了解到她的家在新营盘乡,今年由于气候的影响,该下雨的时候没有下雨,夏天里寒冷的日子要多于以往,收成也因此受到了影响。比如玉米很多苞米到该成熟的时候只有巴掌大小,天很快要变冷,接下去也长不大了,喂牲畜都不够,就是卖也根本卖不出去。新营盘乡地理情况复杂,坡地多且寒冷,农家大都靠天吃饭,所以这个妇女竟很留恋文革时期的日子,她说那时候很公平,国家会拨下来粮食。
约摸过了20多分钟的车行,我们来到了新营盘乡。沿着一条布满石子的土路,大约五六分钟,便来到了新营盘乡中学。中学大门依山而立,大门左右两边的墙上是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分别写着“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学校还没有水泥路面,整个学校的地面依然是泥地。学校的建筑分两个部分,下面是教师宿舍,上面是教学楼和草场操场。整体上,学校的教学楼低矮破旧,唯一新的楼房,据了解,是2004年国务委员陈志立考察宁蒗后,投资兴建的四层的教学楼。
刚刚走入校门,沙永生校长便热情地迎了出来。我们在办公室坐了一会,等孩子们下课后召集受助的孩子们一起来到了四楼的一间教室里。校长简单地介绍后,我也代表资助人讲了话,这几乎成了之后我到每个学校走访的惯例。先是介绍了信天助学的情况,然后是鼓励和希望,以及资助和感恩的理念。每到一个学校,我们都在一遍遍地强调对资助理念的理解,以及对孩子们的希望。
在 孩子们签名的时候,我打了几个资助人的电话,让孩子们直接和他们的资助人通话,其中慕木的通话时间最长,因为她资助了10个孩子,还有的孩子没有轮到说话。看到孩子们很开心地和资助人说这说那,为了不过多的耽误老师和孩子们的课程,我没有一一让孩子们和资助人通话,把孩子们赶回教室的时候,有三个女孩子留到最后问我资助人长什么样子,能不能问资助人要张照片。
沙校长带着两个老师一定要我和浦老师一起吃饭,在这之后,就象望月在文中提到的,几乎每去一个学校都要免不了一顿“灭鸡行动”。一开始我还推脱,后来发现这一顿饭的功夫,会让人与人之间很快拉进了距离,信息的交流在这里是最充分的。目前最让沙校长头疼的就是教师资源的匮乏,这也是我走访中各个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我们一起吃饭的这个教英语的老师是沙校长去年跑了好几次教育局才争取来的。学校经费的严重不足,使得校长必须具有一定的公关能力,比如争取外界资金的资助来完成必要的办学条件改善。饭后,沙校长将剩菜全部打包带回了。
随后我和浦老师在新营盘的路上闲逛,等着去战河的车子。浦老师特地跑到路边的苞米地里,看了看苞米是否像刚才那位同车的妇女所说,果真如此,苞米只有巴掌大小,根部已经开始枯黄,浦老师告诉我还是因为气候的影响,再也长不大了。
一会,学生们都放学了,三三两两地背着包回家吃饭。我恰巧碰到了一个受助生马秀珍,问了她家距离路边不远,趁着等车的功夫我让马秀珍带我到她家去看看,浦老师先在路边等车,随后叫我。看得出,这家也是典型的山区农户家庭,房间里光线很暗,家具也仅仅是几张床。从她母亲的话语中,我了解到每年粮食刚刚够吃,收成时好时坏,卖些自家养的牲畜支持孩子的学业。听说我要给他们照相,她的爷爷赶紧换了件衣服,还特地带了顶帽子。匆匆照了相,就接到了浦老师打来电话,说赶紧到已经找到了车。
路边停着一辆小小的“松花江”面包车,车上已经满载着8个大人和2个10多岁的孩子。为了让我和浦老师再挤进去,大家一起将两个装满了山货的大背篓放在了车顶,中间的位置稍宽,我和浦老师挤了进去,在平时只坐三个人的位置上坐下了4个大人和一个孩子,脚下还有几只鸡,咯咯地叫着提醒它们的存在。挤在夹缝当中,没有人对我们侵入这狭小的空间而有任何的责怨,笑容代表了他们的友好和宽容。在一路的鸡鸣声中,这辆严重超载的车开往了战河。
路过跑马坪中学的时候,我和浦老师又下来看了看学校。司机特地把我们拉到中学里,友善的当地人并不急于为了自己赶路,他们由着我们去了跑马坪中学,在车上或在校园里继续等我们。跑马坪正在大周中,学生留下来的很少,校园整齐干净,最具特色的要数他们的环保垃圾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