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从“发展旅游业”到“建设国际旅游岛”
1993年,时任国家劳动部部长阮崇武被任命为海南省委书记兼省长。经过全面考察,阮崇武认为旅游业与热带农业才是海南的优势所在,于是,他决定转换思维,对海南的产业发展战略实行调整。
1993年7月的海南省第二次党代会上,阮崇武明确提出:“海南产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是:以旅游业为龙头,超前发展第三产业;以工业为主导,加快发展第二产业;以农业为基础,稳定提高第一产业。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市场总值中的比重顺序,由‘一三二’逐步调整为‘三二一’,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次年2月,在海南省委二届二次全体会议上,“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旅游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再度被重申。
这是海南经济转型的关键一步。为了贯彻“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发展思路,海南于1993年颁布了《海南省旅游发展规划大纲》,其中赫然写着“批准立项154个旅游开发项目,计划投资总额102.7亿元人民币;拓宽海南与内地的陆岛交通运输渠道,增开33条国内航线”,并大力推动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等旅游开发区和旅游项目的建设工作。
1995年后,海南再度祭出大招,开始着手规划建设三亚南山文化苑与博鳌水城等大型旅游开发项目,掀起了一波旅游开发热潮。在此背景下,海南的旅游业踏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无论是接待人次还是营业收入都稳步攀升,其中,前者由1993年的279.41万人次增至1997年的791万人次,后者则由23.97亿元上涨至41.28亿元(见下图)。

然而,旅游业的壮大并没能带动海南经济走出困境,从GDP增速来看,在经历了1992年的峰值(41.5%)后,海南经济开始呈现急剧下滑态势,1994年的增速被西藏超越,1995~1997年更是连续三年全国倒数第一,其间不乏大量公司的倒闭与撤离。这也让当局者意识到,仅仅“押宝”旅游业是不够的,海南还需要探索更为多元化的发展方式。
而后,在1996年,海南制订发布了《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首次提出了“一省两地”的概念——即要把海南建成中国的“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海岛度假休闲旅游胜地”,而这一概念也被确定为海南产业发展新的基本方针。
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尽管在不同阶段有所微调,但海南大体上的发展方向均没有偏离“一省两地”的精髓。有意思的是,这次海南再度将发展工业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其原因大概在于,几年前的房地产泡沫破裂让人们认清了发展实体经济的必要性,有人甚至提出“海南再穷再难都要发展现代工业”。
当然,也有不少人对海南发展工业表示担忧:在人们眼里,阳光沙滩、碧海蓝天、水草丰茂、绿水青山就是海南的代名词,倘若发展工业,势必会对海南美好的环境与生态造成破坏。这又该怎么办呢?于是,海南又在2004年提出了“始终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同时,在定位“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思路后,海南还将发展新型工业的重点放在位于西岸的洋浦,从而确保东海岸不受工业影响。这时,海南经济开始真正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无论是GDP、工业增加值还是旅游业都呈现出一片繁荣;
另外,中石化、中海油、一汽、华能、中信、国电、南方电网等一批知名大公司、大集团纷至沓来,各种重大项目陆续竣工投产,海南的产业体系得到了丰富与完善。2008年,国际金融海啸爆发。为了应对眼前的形势,国家适时地提出了经济结构转型的目标,经济增长动力也由以往的依靠国际市场转为扩大内需。基于此背景,海南进一步将旅游业定位为战略产业,并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岛”。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步入正轨: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将在2020年将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之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此时,国家也进一步为海南未来的发展赋予了“两区三地一平台”的全新定位:
1、中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
2、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3、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4、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
5、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
6、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在此发展战略指导下,海南省逐步放宽免税、免签、放航权政策,全力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使得经济发展良好势头得以保持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2015年,国家又提出要把海南打造成中国的旅游特区,将国际旅游岛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海南越来越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