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三亚·财经国际论坛如期举行,国内外财经专家、政商学界精英,悉数到场,深入探讨全球热点,推测国际格局变化。
同日,海南发布12条建设制度创新案例,继续提升营商环境。紧接着海南自由贸易港第四批75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投资总额高达390亿元。
再往前推,国际电影节、国际啤酒节、旅游岛欢乐节、中国绿公司年会、锦绣世界文化周……疫情后,一个个国际性大型会展、赛事、文创活动争先抢滩海南岛。
几乎每隔几天,你都会从微博热门上看到关于海南的热点事件。
与此同时,今年海南旅游再创高峰,很多因疫情无法国外旅行的人群,折转到了海南,再加上免税购物利好,去海南旅游一时成为了一种新潮现象。
数据统计,今年10月,海南接待游客人数高达960.84万人次。昨晚,海南免税额商品成交额达到了300亿。
如织的旅游人潮羡煞旁人,知名国际媒体路透社报道,“数以百万计的国内游客正奔向位于中国南端的省份海南,这景象与病毒肆虐的世界其它地区形成鲜明对比。”
可以说海南是近24个月里,国内最受宠的地方,连四大一线城市都拿不到的政策权限,在这里竟成为现实,这一切好像达成了某种共识:
这片试验田,是未来中国接轨国际的“桥梁”,桥梁的高度决定了中国经济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这是宏观战略必不可少的历史进程。
在此预期下,海南站在了时代风口,尤其自贸港规划一落地,资本、人才、旅游客群争相涌入这片热土,像极了30年前“十万人才下海南”的盛况。
在这其中,素有旅游胜地之称,海南核心城市三亚,无疑彻底进入了繁荣的“牛市”周期。

12月中旬的三亚,在国外旅游通道因疫情基本关闭的前提下,旅游市场并未如预料般的火爆。除了海棠湾的亚特兰蒂斯酒店一房难求外,其余酒店订房率大都不高。中午去大东海的海鲜餐厅,以前人声鼎沸的场所,现在也只有三二桌人支撑着场面,服务质量也明显下降。很多生意人说,现在海南生意难做,海南钱难赚。
见了很多朋友,居然鲜有人谈及自由贸易港,好象自由贸易港与海南无关,与企业无关,与生意无关。在这一点上,官方的鼎沸与民间的冷漠仿佛处于两个不同的世界。
但无论如何,海南仍然是中国冬季最火热的旅游目的地。从外地飞海南的航班,上座率基本都在80%以上。我在过去的一个月坐了几次飞海南的航班,基本满座。旅游仍然是海南最主要的经济支柱和人气来源——虽然也大不如前。
一方面经济社会仍然表现为国际旅游岛,继续受惠于国际旅游岛时的政策和宣传余萌。另一方面政府媒体反复宣传的又是自由贸易港。一名政府官员说:在建设自由贸易港上,我们政府特别积极,招商引资的力度也不小,但民间为什么反应冷淡?
政府官员的积极性永远不是招商引资的核心因素。招商引资的核心因素,只能是赚钱机会。如果企业投资能赚钱,你政府门槛再高,企业也会想方设想进来。如果企业投资不能赚钱,你就是把土地白送,免税到零,企业也不会来。
海南政府似乎整天忙着不断出台各种政策,不断给各级市县政府压指标,不断会见各类大企业大财团,以为这样就能换来投资,但结果却大相径庭,很多企业只是在海南注册一家子公司,租一间办公室,挂一块招牌,真实业务根本没有开展。虽然新设公司数量大幅度上升,但大量的空壳公司对海南的就业率、人均GDP无法产生相应的提升作用,就业难起薪低仍然是海南的主要问题。
单单靠殷勤和笑脸是换不来投资的。海南应该检讨的是,怎么能让企业在海南赚到钱,而且能赚到超过投资其他地区的钱。
十年前的国际旅游岛前车之鉴,今天的自由贸易港更应该好好想想海南的优势是什么,海南的劣势又是什么。海南没有人才优势,没有加工优势,没有科技优势,不是区域贸易中心,不是区域金融中心,不是区域人口中心,海南靠什么建设自由贸易港?
投资海南,一次二次靠政府宣传,三次四次靠企业口碑。海南已经走到了需要重建信誉的阶段了。“投资不过琼州海峡”虽然只是少部分人的戏言,但长此以往,很容易就变成了现实。而且,我们已经看到了危机——海南已经被很多金融圈、风投界的企业列为高风险区域了。
政府、学界应该好好静下心来,不浮躁,不冒进,更不要想着一夜建成罗马,应该好好反思海南需要什么样的发展之路。不然,十年后,我们再来评说海南自由贸易港,又会是一地鸡毛。来源:(互动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