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今年国内的冬天如此寒冷。寒潮席卷江南大地,零下六七度的气温实属罕见,连岭南大地也气温骤降,整个中国笼罩在寒流之中。
打开朋友圈,怕冷的朋友们,定位的都是同一个地点——海南。
本来,这些人的目的地可能是泰国、巴厘岛或者是南澳大利亚。然而,一切都来的太突然——反弹的疫情、关闭的边境、停摆的航空,让人无处可逃,只好与几十万候鸟般迁徙的东北朋友们一起,把这座南中国的小岛,挤了个满满当当。
全球化停摆之际,整个中国,一下子感觉到了这个位于北纬20度的小岛,有多温馨:
寒冷黯淡的日子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人们对阳光的渴望,20摄氏度的积温、银色沙滩和海浪,突然成为这个国家全民疯抢的奢侈品。
这就是海南的珍贵之处:
大国,不仅需要竞争力超群的城市,也需要有慵懒的后花园。中国需要海南,就像美国需要迈阿密,俄罗斯需要索契,日本需要冲绳,英国需要直布罗陀。
设为经济特区32年了,这个岛经历过太多折腾,透支了太多红利,以及人们的信心。随着海南冬季旅游的爆炸式增长和自由贸易港政策的加速落地,其全新的地缘政治经济地位呼之欲出,也是时候对海南进行一轮价值重估了。
海南,为什么要再相信一次?
海南,在总设计师在南海边画的几个圈里,它是最让人心情复杂的一个存在。
它是中国最早开展自由贸易的地方,也是中国沿海省份里贫困人口最多的一个;它培育了第一代创业者如冯仑们的情怀,曾创下GDP增速40.2%的神话,也深陷房地产泡沫的苦果;
当把中国两大岛屿的另一个台湾拉进来时,海南的尴尬更是无与伦比:几乎同样的面积和更好的地理条件,但GDP总量只有前者的八分之一,人均GDP也只有三分之一;整个岛屿除了旅游业,支柱产业只有房地产。
被透支的政策红利和不断折腾的经济,积累下来就是人们对这个小岛的信心“崩塌”。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概念刚提出时,很多人会冷眼相待甚至嗤之以鼻,市场有一千个理由相信:这次可能又是一个画饼的故事,又一波圈钱的人和又一轮新的房地产泡沫而已。
这些人,也包括我。
三年前的冬天,我去三亚参加一个年度财经峰会,下了飞机,就忍不住把这个地方和泰国进行对比,自然风景自然是美的让人心动,酒店也很漂亮,然而,服务和管理细节却透露出粗糙和随意,总感觉这样一个好地方,应该值得更好的开发。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最后一日去机场路上大家在车上聊到想要去买点水果带回去,司机就热情地给我们推荐了一家水果店,也没有多想就去了,结果在那家店,每人被莫名塞下两大箱水果,称下来人均一千多块,本来想算了付钱吧,没想到这些水果口感极差,带回家大部分都烂在那里。
这构成了我对海南的最深刻印象——宰客。
“除了出差,应该不会自己花钱去了”,这是我的第一想法。
那几年,中国出境游客数量急速增长,国外良好的旅游服务、治理水平和基础设施等跟国内的部分旅游景点形成鲜明对比,算下来,境外游往往比国内游还便宜,比如去泰国,日本,要比去云南和内蒙古等更便宜,个中原因,也是因为后者宰客现象太多,比如2015年爆发的青岛大虾事件。
去年,我再次前往海南出差,海南省当时提出打造电竞产业港,那个时候自由港政策草案刚刚出台,到海口的时候,一位在上海熟识的朋友开车来接我,一路上她就问我对自贸港政策怎么看,她的很多国外的朋友,也开始陆续回到海南,打算创业。
我们参观了骑楼景点,吃了著名的清补凉,在电竞大会上海南省政府对自贸港政策的大力推介,也结识了一些海南游戏和电竞产业的专业人士,也就是那时候开始,我对海南有了新的期待。
而到了去年,我发现一个新的现象——很多香港、台湾的朋友们,以及外国人,开始前往海南旅游,在Youtube和Facebook上,海南相关的视频越来越多。
重建信心,从购物开始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成千上万蜂拥而至的中国人涌到三亚度假时,在海岛的另一端,12月13日,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75个重点项目(外资项目14个,内资项目61个)集中签约,协议投资总额约390亿元,涵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三大产业。
文化体育、教育医疗、融资租赁、国际清算、金融科技、智能物流、珠宝加工、电影电视......等等等等,关于自贸港未来的规划和猜想有许多。
然而没有落地的规划,却往往是最不值钱的东西。
对海南这一次的信心重建,其实是从最基础的环节——购物开始的,看一组数据:
2020年1月1日至12月24日,海南4家离岛免税店总销售额超过315.8亿元,预计年底将突破320亿元销售额。
今年以来,海南4家离岛免税店共计接待游客1083万次,购物人数340.1万人,共购买商品1906.1万件,购买商品数量同比增长130%。
天气越来越冷,来海南购物的人也越来越多,从12月1日至24日期间,销售额达到37.1亿,占目前总销售额的11.7%。
在这组数据背后,正是自贸港政策第一阶段的目标——实现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而这背后的第一小步,是放开购物的额度:自7月1日起,海南离岛免税购物政策进行调整,离岛旅客每人每年免税购物额度提高至10万元,同时大幅减少各品类商品单次购买限制,增加免税商品品种。
地缘政经剧变,是时候重估海南的价值
海南值得再一次被信任,不仅是因为他是大国的后花园,自贸港的实施地,也是因为在当下全球地缘政治经济格局下,这个小岛正在迎来的全新红利:
中美贸易冲突和逆全球化都在倒逼中国的经济开放,海南在中国金融贸易开放的规划里将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支点,叠加一带一路的节点位置,海南完全可以为中国的制度性开放做出贡献。
具体看,如果说大湾区和长三角是中国金融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开放的重器,海南则可以在旅游、文化、艺术、、信息流通等比较轻的领域,形成自成一体的开放格局,且因为试错成本相对较低,不会投鼠忌器,更能够先行先试。
而从中国的内循环来看,在打造强大的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内循环之外,也需要打造强劲的消费,旅游是大头,与其让中产们把钱花在长滩的免税商店,不如把购买力留在国内,同时,打造平民消费的海南岛,让更多中低收入者也能享受到,这也是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随着RCEP(Progressive Comprehensive Econ Partnership)——一个占全球人口三分之一和GDP和贸易总额三分之一的自由贸易体系的签订,中国和东盟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将进一步深化,你会发现海南处在一个位于大湾区、东盟传统市场如新加坡和新兴市场如越南等构成的一个三角中。海南岛的战略价值,并不比台湾差。
文/子龙城市观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