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记事·草木时光】合集:
☆四季芬芳香水柠檬
☆野菠萝.守望的乡愁
☆醇香之味话山蒌
☆挥之不去的眷恋----酸梅树的前世今生
☆红棉啸春忆英雄
☆沙原上的生命花——仙人掌
☆山兰情醉黎乡月
☆百草竞香五月五
☆崖州竹事
☆山蕨在野缀春色
☆渔人之舟海棠木
☆大地的芬芳雷公根
在遥远的北地,人们将秋冬季里遍布原野的高粱地称为青纱帐。并将它们作为富有当地农耕习俗背景的文化符号,写入文章或是摄入镜头,谱写了一篇篇充斥着黄土地上的纯朴气息的乡土诗篇。而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我家乡的田野之上,也曾经布满着一处处充满甜蜜气息的青纱帐——甘蔗田。
在海南糖业的鼎盛时期,几乎每个市县都能见到烟囱高耸,蔗车成流的场面。年纪稍长的人们犹记得当年传唱于海南各地的一支歌“利国糖厂两支囱,全国人民学雷锋”
甘蔗适合于热带气候,在我国只有台湾海南两个热带岛屿及广东一带部分地区可以生长。在新中国建国初期,遭受到美帝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抵制与封锁,物资及食品匮乏。海南糖业的兴盛,是海南人民为国家贡献力量奋力拼搏的成果,也是新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美帝打压,自力更生的精神体现。
海南地区的甘蔗种植这甜蜜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汉时,早在东汉朝时,琼崖农人便已经掌握了榨糖的技艺。自此后的历代,不仅普遍种植甘蔗榨糖,还通晓了以蔗制酒的方法。千年来的朝代更迭起落,也影响着甘蔗种植及糖业生产。在海南岛解放前后不短的一段时间内,海南的甘蔗种植气象萧条,本地农人靠着几万亩的蔗田面积,依旧沿袭着土法制糖的模式,仅止于自给自足耳。
甜蜜的乳汁
甘蔗,不管是以充果食的肉蔗还是榨做糖食的糖蔗,不只现今不可缺少,在长古以来的社会生活中,亦是崖州居地百姓依以为生的主要“粮食”,与薯米一样重要。有糖、有油,即使遇上饥荒,也不易引发水肿。当年崖州盛产的红糖也是向外经销的特产。
蔗糖是甜美的,除了美好的天然滋味,它也是在那些生活条件还比较困难的年代里,供给人们热量的维生元素和制作食品的必须原料之一。四区群众都说啃上一根甘蔗,等于吃了一餐饭、打上一枝葡萄糖针,可见它营养成分的丰富。在劳作体乏之余,喝上一口甜润的糖水,提神补气,是种可以称之为奢侈的享受。由于蔗农们土法生产以供自用的基本是粗实的红糖,所以在蔗区里的制作的许多地方小食,便带上了色彩鲜明而滋味分明的红糖色味。糖水面条用的是红糖水,做年糕用的红糖,乡间孩子们爱吃的掺了炒脆的花生糖用的是红糖,用爆米花加糖稀团成圆球或方块的糖贡用的还是红糖。在蔗区人的眼里,与经过繁复精细的制作工艺、去色脱水之后而提炼出来的白糖与冰糖相比,用甘甜的蔗汁简简单单地熬煮出来的第一道红糖,才是最本真营养的初味。如今虽已用“洋法”规模化生产白沙糖、冰糖、红沙糖。但民间还偶有土法煮制的砖块红糖行销,为居地众民所喜欢受用的。
先说这日常民众果食的肉蔗吧,也是各有特点的,品种不同,蔗身粗细、颜色深浅都有区别。口感有松脆及软和者,但都易于咬嚼吮吸,崖州土人饮汁为“食”,将它视为养生的果品,也称为果蔗。果蔗因为糖分低,民间一般不用以制糖,基本都是成车装船行销外卖,专挑那肥大粗长的好蔗,供应海口广州等大城市里的人们润口消闲,卖相不甚好的,便在乡里村墟上做零售卖。
往昔卖甘蔗的摊子上,不像如今将甘蔗整齐的截断成齐整的一段,而是斜斜地斩下三角的一半,使得蔗段看起来长一些,下嘴撕皮的时候也容易一些。现在的卖蔗人都有专用的削皮的蔗刀,将外皮弄得干干净净的,一截子白嫩水润的蔗芯分段砍好,用塑料袋裹好,张嘴便食,也不脏手,不若往昔咬皮沾手那般邋遢,只是让人觉得少了些野趣,缺了点滋味般。当时市井中还流行“劈蔗”的比赛。几个人凑钱买上一根甘蔗,削头去尾,在地上直立固定,比赛者轮流一刀当中劈下,劈开的那一段就归自己。以长者为胜。这样简单的游戏比的是准头和臂力,图的却是个热闹,还能顺便吃蔗食甜,一举数得,难怪在玩乐模式匮乏的年代在四区蔗区一带长兴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