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图“海判南天”古摩崖石刻(天涯海角景区供图)
【缘起】
今年是中法建交45周年,一个多月后冬至将临,历史上中法科技合作的瞩目遗存——三亚“海判南天”巨石受到再次关注,是自然的事。
经过多年研究,该石深藏的历史之谜得到一定程度破解。然而,基于对一些更为权威直接的史料考据,楼主认为对该石刻的解读大有矫正空间,相当一部分必须作出颠覆性新说。
【质疑古人】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钦差苗曹汤巡边至此”有误,当时钦差已在广西,不在海南。
宋锦乾隆《崖州志》整条记载,包括“(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遇京差苗、曹、汤三大人巡边。至儋州,吴十出降。大人至州东下马岭海边,刻‘海判南天’四大字于石”——大有撮抄错误之嫌,然而,史料依然珍贵。
【质疑今人】
以下各种说法,曾不同程度地在各级媒体广为传播。
其一:该古迹是康熙皇帝旨意,字是亲题
——此说只是想当然。古代等级森严,凡奉旨的建造物就是“敕建”,级别极高,绝不会像这样荒野孤立,默默无闻,稍后不久的地方志就难寻记载,连题字都没有落款(类似落款的小字是当代加的)。
其二:该古迹是“宣示主权”
——这是以今度古。康熙朝唯一愿意平等对待的外国,只有俄罗斯。俄国在远东扩张军力虽不大,但康熙担心其勾结准噶尔叛乱势力恶化西北局势,因而对其特加礼遇。至于整个南亚与东南亚,鸦片战争前的天朝根本没有需要“宣示主权”的对手,“海权”则是更晚近才出现的概念。
其三:该古迹是大地测绘在海南的“七个观测点之一”
——是对古地理志缺乏了解的想象。当时选取了琼州府、文昌、万州、崖州、昌化、儋州、临高等七个观测点,都应在这些州县治(官署区)所在地。只要看看历代方志的地理志就明白:本属乃至邻属各地城镇及山川相关里程的表述,全部以本府、本州县治作为原点。测绘团队莅临之前,各州府亦必会奉宪提前准备所有资料,上禀钦差备用。
团队测量了这七个准确基点,就可作为骨架,通过里程方位数据及个别实地目测推算其他位置,据以制图。全国测绘工作量巨大,这是最科学简捷之法,普遍应用。“海判南天”所在地下马岭不具备观测点条件,崖州若不以崖城而以它为基点,整个琼南既有地理数据必须推倒重来,愚不可及。

▲《皇舆全览图》分省版本中的海南,红方棱标示“七个观测点”位置,绿圆点标示“海判南天”位置。
其四:该古迹“正是中国陆地子午线的‘午点’”
——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说是“子午线”,即“本地子午线”,所以是废话。如果是指经线零度即“本初子午线”,那么,此说大谬。
未形成国际共识前,“本初子午线”不止一条,如英国以伦敦线,法国以巴黎线,而大清则以北京线。如前所述,下马岭在康熙舆图经线西7度与西8度之间,没有任何值得骄傲的。康熙舆图陆地子午线的所谓“午点”,在广东省潮阳县海边的“靖海(守护)所”。
其五:该古迹位于海平面潮差带,所以“应为测绘水准点”
——如果这个“水准点”指的是海平面基准值,则此说亦错。按康熙时所有地图仅表述平面位置,未能标示高度,山体则绘以三角形示意,不知什么叫海平面基准值。最幼稚的等高线地图,到清末才由西方传入。
其六:该古迹石面指示“北极高度”
——此说流行最广,几乎所有报道、百度词条都如此说。其实指示的应是“北极星高度”。一字之差,天渊之别。“北极”是地球上一个虚拟点,类似现代的“城市原点”,不存在高度,稍远即不能见。“北极星”(勾陈一)才具有观察高度,而且位置相对地面大致恒定,是北半球借以观察和判定所在地纬度的主要数据。
本文颠覆某些广为流传误说的目的,是为了更接近真相,更好弘扬这个珍贵遗存,只对事不对人。
某些误说完全违反天文地理的基本常识,却多年畅通无阻,反映了我们通识教育的任重道远。

▲《皇舆全览图》分省版本的广东省图幅(局部),图框经纬度为原有,红箭头指示康熙本初子午线。
【新说推测】
新说认定:“海判南天”石刻只是康熙舆图测绘过程中的副产品。
新说否定了人们送给该天文遗存的很多不实光环,却不影响该遗存的学术地位,也不影响有关方面将其确定为中国77个天文景观之一的价值。
相反,新说至少证实:该遗迹在海南是唯一的,人们不可能再发现另一个;而且,类似遗迹很可能在全国都是唯一的!因为华夏大地当时再也找不到海陆交界的极边之地,值得去特别竖立纬度观天石了。
同时,它还是历时十年、半秘密状态的三百年前中法合作大地测绘活动,能存留至今毫发无损的地标实物,极其罕有。
最后,新说对“海判南天”四字,另行给出解读。

▲《皇舆全览图》分省版本的广东省图幅(局部),康熙本初子午线通过的广东陆地。为便对比,将局部截图下移至靠近底图框。
楼主根据什么权威史料,如何考据,竟敢作出如此之多的颠覆性新说?
过硬材料,尚在后头。这里只是若干摘录,是餐前几个醒胃小碟。
两周后,七千字全文将在本版挂出,敬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