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三亚日报还有一篇歌颂榕根棚改的文章,榕根人也曾憧憬美好的生活,但如今棚改已十年了,回迁的新房在哪,还看不到,很多人在等待中变老了,还有人离世了

家在榕根
□ 吴强
我从小就和外公及小姨生活在榕根,父母在农场工作,无暇照顾我。于是,榕根成了我童年的乐园,除了初中和外出深圳工作几年,所有的时间都在榕根,在这块魂牵梦绕的土地上安身立命,工作、结婚、生子、创业,直到步入不惑之年。
喜欢茅草屋里的亲情,虽然简单但很温暖;喜欢房前屋后的椰子树、番荔枝、杨桃、酸豆树和丛丛竹林,那满眼欲滴的绿让人心醉;远处那一块块整齐的盐田,尤如冬季北方的白雪,让人赏心悦目;每日响午后传来火车的鸣笛声,会让味蕾变得兴奋起来,晚饭餐桌上又可以吃到小姨亲手做的椰子饭和酸豆鲜鱼汤,那是姨丈清晨在河中捕捞的鲜鱼虾……童年如童谣,那挥之不去的弦律时常在耳边回响,那是我在榕根的童年写照。
汇集了涓涓细流的临春河、三亚河,养育着两岸勤劳勇敢而淳朴的榕根人。在三亚这片沃土上,富有传奇色彩、仅有几百人的榕根,沧海桑田数百年,淳朴的乡情及百年斑驳的大榕树印证着榕根的生态文明历程,那水、那树、那屋、那座“林家祠堂”都完整地保留至今,唱着亘古的乐曲跟着新时代的步伐前行。
走进榕根村,家家户户,前庭后院种满菠萝蜜树、椰子树、杨桃树、木棉树、凤凰树、酸豆树,还有棵棵百年的大古榕,与乡亲们一起守候着村落的岁月变迁。村道的榕荫下,好像就是村落的大客厅,容纳着乡亲们的快乐和希冀;融入乡亲们的怡然生活和自然的美景。榕树,原生态的乡村醇美景色,传递出大自然缕缕不绝的气息,无论是日出时分,还是夕阳西下之际,榕树下,都会上演自然与生命和谐共舞的剧情。清晨,欲展双翅飞离树枝的小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听着鸟声,让你翩然陶醉;傍晚,夜幕初临,小鸟们又纷纷从四面八方飞回到榕树上,一派日暮鸟归林的温情景象,给榕根抹上了浓浓的绿意和荫凉。在炊烟飘荡中,呼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撞击着村里的一棵棵榕树。人们说起榕树,那些往事见证了榕根的酸甜苦辣。听老人们说:在旧社会,日本鬼子进村的那年,村里茅草屋一夜间便被烧成了灰烬,古榕树也被烧去半边。解放后,古榕树重新枝繁叶茂,再现盎然生机,不少从苦难岁月走来的乡亲,望着村前的古榕树,感受着榕根的时光流转。榕树经过了百年,还依然枝叶茂盛,伫立在榕根村里,它们才是时光的主人,见证榕根的变迁。
传统文化的渊源,凸现了榕根村思想文化理念的转变。“林家祠堂”,记述了村民从刀耕火种、捕捞鱼虾的生活到靠勤劳致富建成了今天的“文明生态村”,铸造了榕根人淳朴厚道的性格,形成了今天新时代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文化风韵。
因为规划滞后,榕根社区里的房子密密麻麻、杂乱无章。榕根棚改,是传统文化与时代新观念的交锋;是保守思想与开放思维的分水岭。家对于乡亲们来说是根,房子拆迁了,肯定会舍不得。吉阳区委领导率工作队深入榕根棚改拆迁工作现场了解拆迁情况。经过棚改工作组及社区班子的努力,乡亲们都改变了想法。在榕根棚改的关键时刻,榕根社区许多具有一定威望和影响力的退休老干部以及村民代表积极主动加入棚改工作队,不仅自身支持棚改,还带动亲朋好友支持棚改工作,为三亚的山更清、水更绿、空气更好;为乡亲们理想中的幸福生活作出了努力。
时代变迁,榕根村也与时俱进,传承的文化弘扬了人们新生活的理念。勤劳的榕根人用双手描绘着园林式的村庄,放飞着生命的梦想。回想着过去一毛钱解决一日三餐的辛酸历史和从“互联网+”的新市场带回来的欢欣时尚,站在高层公寓楼顶,远眺白鹭翩翩、红树林翠绿的三亚河,看到了榕根村文明生态、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