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国营中坤农场是一个以热带经济作物生产为主、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国有全民所有制企业。具有法人代表资格。企业规格为处(县)级。
一、历史沿革
1951年10月,由新民县(后改称屯昌县)民政科科长陈扬明率队,以解放军林业第一师部分官兵和大专院校部分师生为骨干,进驻南坤,筹建垦殖所。
1952年2月,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新民垦殖所正式成立(年底更名为屯昌垦殖所)。 所部设在南坤乡公所东南方,紧挨南坤乡。垦殖所成建第一(石岭)、第二(坡尾)垦殖场,又分别称6051场、6052场。
1953年建成第三(南坤)、第四(加搭坡)垦殖场、分别称6053场、6054场。
1954年1月,垦殖所建制撤消。由石岭、南坤、加搭坡三场合并成国营南坤垦殖场,坡尾场遂成为国营南典垦殖场。
1955年,国营南坤垦殖场易名为国营中坤农场,与雄鹰农场、奋斗农场、战斗农场、南坤公社合并成立为琼中县雄鹰人民公社。
1959年3月,场、社分开,农场复名国营中坤农场。原雄鹰、奋斗、战斗三个农场设作业区建制,隶属国营中坤农场。
1961年7月,国营中坤农场分出战斗作业区成立国营黄岭农场。
1969年4月,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中坤农场编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四团。
1974年10月,兵团体制撤消,恢复农垦体制,沿称广东省国营中坤农场。
1981年7月,南坤公社的加里大队和大曲、石岭、加总大队的一部分农村并入农场,同年12月又并进了石岭队,两次共并入总人口1551人,劳动力682人。
1988年5月,海南建省后称海南省国营中坤农场。至今。
二、地理环境概况
中坤农场位于屯昌县西部。场部设在南坤镇旁,东至屯昌县城24公里,北至海口市117公里。
农场现有土地总而积为225380亩(合150.25平方公里),场区属黎母山脉, 为琼中多雨中~重风轻寒气候区,地理座标在东经109°47′16″~09°52′02″、北纬19°15′40″~19°24′50″之间。地势基本上是南高北低,中部又高于东西两侧。地形甚为复杂,丘陵起伏,甚至重峦叠嶂(西北部)。场内最高为鸡咀岭,海拔702米。
农场北面,南渡江上游切角绕过,隔江与澄迈县的昆仑农场、西达农场相望;西及西南面,是大木河、结头岭、雷公岭、黎壁岭和大英岭,分别与琼中县的阳江农场、新进农场接壤:东北面,接黄岭农场、藤寨区;东南面,至三午岭、加斜岭山麓一带。
气象:据农场气象站1955年至1980年26整年的记录,农场一带年平均气温为23.2℃,月平均气温最高的是六、七月份,为27.5℃,最低的一月份为16.7℃。可以说是气候温和、四季如春。雨量充沛,但干湿季节分明,一般四至十一月份为雨季。
农场区内水利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水系为南坤溪,金鸡溪、南竹沟、南溪河等,支流遍布场内大部分地区,均由南向北流入南渡江,为农场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水电资源。
中坤农场土地肥沃,地力良好,土壤主要有两种:中、南部以花岗黄色砖红壤为主,土层较厚,多为砾质粘壤,发生层次明显,有机质含量中等,一般富而缺磷,保水性较好;北部为质岩黄色砖红壤,土层中等,多为砾粘壤,发生层次比较明显,有机质含量中等,有效磷缺乏,保水性能尚好。两类土壤的PH值(酸碱度)均在5---6度之间。大自然为场区土地上橡胶、茶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公路交通:中坤农场建场前,场区内人口稀疏,大部分地段尚末开发而荒野,森林繁密,交通不便。
目前,已形成以场部为起点的三条公路主干线,可通达全场各区、队,并有支线贯穿这三条干线,实现了场、区、队全面通车。公路总里程为157公里。三条主干线是:
中线:以场部为起点,三十二队为终点,全长23公里;
南线:以场部为起点,二十四队为终点,全长26公里;
北线:以场部为起点,四十四队为终点,全长21公里。
三、农场现状
截至2002年的统计,农场总人口为1.77万人,在职职工3531人。有57个基层生产单位和直属单位。有1.1亿元的总资产。
在农场22万亩的土地上,2002年,橡胶面积是6.1万亩,橡胶总株数165.4万株。其它上规模的经济作物有:荔枝(9827亩)、胡椒(4613亩)、甘蔗(3583亩)、巴西香蕉(1542亩)、沙姜(1256亩)、淮山(632亩)等。此外,饲养的猪、牛、羊也数以千计。
农场自1985年开始,实行经济管理改革,在大包干管理形式的基础上,全面办起了职工家庭农场,并使家庭农场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至今,生产经营模式已从单一的国有发展为国有、私营、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经营模式。
1983年后,农场开始较为重视发展商品经济,通过外引内联,使二、三产业得到一定的发展。目前已建起了颗粒橡胶加工厂、综合厂、茶叶加工厂、胶杯厂、陶瓷厂、纸厂、木器家具厂、红砖厂等,办起了商贸、联营服务公司。这对增强农场的经济活力起了很大的作 用。2001年,农场工业总产值达到330万元。
生活设施方面:
全场职工都住上了平顶房、套间房。1985年实行“住房改革”,把原来的住宅按成本价的30~36%折价卖给职工个人。86年后,又实行“私建公助”的办法,使有经济能力的职工还建起了自己单门独户的房子。
部分生产队通过建造水塔或高压水泵房,用上了自来水。
农场已建成水电站6座,全场实现了电灯照明。
对内对外通讯,已全部实现程控电话。“中国联通”在场部附近及中线,分别建了一座微波发射塔,还采取优惠政策:在屯昌范围内,手机单向收费。 农场职工手机的使用日渐普及。
多数单位安装了闭路电视,能收看到卫星转播的电视节目。
私人摩托车,成为山区生产运输、交通的主要工具。
文教卫生方面:
至2002年,农场有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10所,在校学生2052人。农场每年投入的教育经费均在数十万元以上。
目前,农场有场部医院1所,下属区、队有卫生所7 间,卫生室5l间。场部医院1985年建起的门诊大楼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设门诊部、内儿科、外科、传染科、妇产科,精神病科、辅助科(包括X光室、B超室、理疗室、口腔室、检验室、生化室、五官室、制剂室、中医室),拥有病床一百张。使场部医院成为一个设施较为齐备的综合性医院。
海南省国营中坤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