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提升过程中,让大申体验上升的过程,思考如何才能把自己的学习搞好,去尝试,去总结;分析成、败的原因,制定合理的改进计划,执行改进计划;
这个事情,前边已经说过大申的表现了。
可是,思考怎么把学习搞好,制定改进的计划是一回事,把计划当回事,去执行,并且在执行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不断地调整,是另一回事。
从今天到星期五语文百词赛,还有四天时间。这四天时间,申爸得不断地引导大申,把注意力集中在那“另一回事”上。
得不断地总结、回顾。
如果,在总结、回顾中,大申对这件事情的注意力得到提升,短期内刺激了行动的意愿,到了周五,确实也得到了另外一个优秀,那么,这个总结、回顾的过程,大申就会在下一次总结的时候,当成一项重要内容,加进来。
计划制定下来,就是为了改的。
如果没有总结、比较、提醒刺激行动的过程,计划没有任何用处。
今天上学路上,申爸要跟大申沟通下面的意思:
大申,你看,你的口算成绩那么好,那一定是什么地放做对了。你今天没事的时候,要好好想一想,数学口算哪些地方做对了,把经验用到语文百词赛上,让百词赛的成绩和数学口算成绩一样好。你先想想,等你放学了,我们把你的想法写下来,然后制定一个计划,看该怎么做。
任何好的成绩,它都是一个过程的结果。让孩子体会到这个典型的过程,是最难的。比较容易的做法是:把结论和观点直接说给孩子。可是,从实操的角度来讲,直接说结果和观点,孩子没有体验,特别是可控条件下,有预期的体验,什么用都没有。
申爸得把注意力集中在让大申形成可预期的过程,然后,体验这个过程的好的结果上来。
这非常困难。
首先,让大申在混沌的日常活动中,明确抽象出一个过程,有过程感,就很难;其次,即便大申好不容易形成了过程感,这个过程引导不出能够引起大申足够注意的好的结果.....语文百词赛得了优秀......就没有得到社会性的对这个过程的认可,没有外部认可,过程的意义也就凸显不出来。
既要让大申形成过程感,又要学会计划执行,还要确实提高大申的学习水平....这是非常难以短期内做到的事情。
现在,问题又绕回来了。
如果大申得不到外部认可,一次又一次地形成的过程感,就会走向反面,让大申在头脑中涌现这样的观念:分析比较吸取经验按照那个过程去学习,是没用的。
这就适得其反了。
大申已经明确地形成了过程感,并且,这个过程也确实非常有效,起作用,大申的成绩也一下子提升到了优秀的水平,他自己也把好成绩归因到过程上来....这是理想状态,一切都好。可以预期,下一次,大申还会动用同样的过程,去对付下一场考试。
可问题是,这样的理想状态,很难达到。
要是大申得到了很要的外部认可,但过程感没有建立起来....大申的小脑袋会把良好结果归因为他乱七八糟的努力,瞎干。
................
这么想下去,是没有尽头的。
分析到这里,应该差不多了。现在,需要一个重要因素:实操的经验。有些逻辑上推导混乱的问题,在实际生活总,让上帝解决起来,非常简单。
申爸等着看,上帝的简单手段,到底是什么。
从现在开始,到四年级下学期的期末考试,大申的语文还有2次期末考试,7次单元考试,2次百词赛,共11次机会;英语还有2次期末考试,6次单元考试,2次达标考试,共10次机会;数学还有2次期末考试,6次单元考试,2次达标考试,共10次机会。一共还有31次机会。足够多了,申爸可以很从容地把这一点做到位。
不管做什么,想成功,明确的计划能力和执行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大申的智力现在发展到了计划和执行能力培养的敏感期.....不管怎样,抓住这个敏感期,形成杠杠的计划和执行能力,对大申的整个一生,重要性都无以复加。